|
顾雏军:两条战线的宿命 2003年在顾雏军未来的回忆录中肯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除了格林柯尔和科龙,他又成了更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因而一次次坐在摆满鲜花的主席台上俯瞰台下的记者,沐浴在镁光灯的光芒之中,享受着来自被收购企业老总、当地政府官员以及业内专家们,从各种角度对科龙和他本人的赞许。 宿命一点说,这是他时来运转的一年,他不仅在实业经营与资本运作上志得意满,更重要的是终于使媒体对他的态度从围攻转向认可——哪怕只是表面和暂时的。 翻开去年的日历,4月2日,广东科龙召开转制成功、2002年年报赢利发布会;6月1日,格林柯尔以2.07亿元收购美菱电器00052120.03%的国有股;6月4日ST科龙(000921)成功摘帽,恢复科龙电器原名;11月18日,科龙成为节能明星冰箱大奖的中标企业;12月17日,格林柯尔以3.62亿元的价格从扬州市政府手中买下亚星客车(600213)60.67%的股份。 人们很关心的一点是,今年顾雏军该如何处置这些“囊中之宝”?他还会怎样吸引我们的眼球? 角色选择 在收购亚星客车时,以顾的陈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因为收购小天鹅受阻,而整合空调行业的时机未到,所以在烟花三月下扬州时就“捡”了个亚星客车,当时本报记者顺口接了一句“因为你一定要把收购进行到底,但收购别的不成所以只好来收亚星客车了”,顾一笑而把话题岔了过去。此前有消息称,顾曾想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武汉中商,但最后也是功败垂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今后只要有好的机会,顾雏军随时都会出手的,因为他的视线并不限于哪个行业,而是锁定在有望国退民进、具备一定资源的上市公司身上。 但是这种结论似乎与顾雏军一向对外界宣称“自己不是资本运作专家而是实业投资者”的论调相悖。若是前者,顾雏军会把收购到的企业进行整合,除去原有体制的弊端,然后转手卖掉套现,扮演类似投行的角色;而若是后者,顾雏军则会把企业在该行业中做大做强,进而整合这个行业。他会不会两者都做呢? 收购资金来源 从顾雏军收购科龙之日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根问底:他的钱到底从哪里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每次收购的合法性,也可以由此推测出他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顾雏军每次都显得很诚实,但至今我们还是不清楚是什么支撑着他无休止的收购,惟一可以想到的答案是,科龙作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所产生的巨大现金流。 在科龙电器(000921)2003年第三季财务报表中,我们看到,其主营业务的收入有50多亿元。科龙的经销商都是先打款后提货,而原材料采购却按国际惯例有一定的账期,因此,以50亿元的销售额,其每天的现金流应该是一个很稳定的巨大数字。首先得承认,顾雏军动用这笔资金来续接他的收购链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每一个好的企业都会对其现金流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利用好资金的时间价值。只要科龙业绩不倒,这些并不属于科龙的钱就会一直在科龙的账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科龙仍然只是个过路财神,利用现金流虽可做中长期投资,却必须控制好风险。 如果顾雏军像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一切都是准备长期经营下去的实业收购,那么从目前状况来看,其风险很可能会比投行类型的资本运作更大。 统计数据表明,公司业务并购,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四六开,所有的失败都源于消化不良。尽管顾雏军有理由相信,他用民营机制代替国有机制的利刃所向披靡,但专家和舆论界同样有理由相信,企业管理文化的排异反应与多元化后的战略性危机不可小视。以顾雏军的团队来管理一个科龙进而延展到整个冰箱行业也许没问题,但若再扩展到客车、洗衣机等行业,还能顾得过来吗? 非实业收购意图 从冰箱行业来看,顾认为投资巨大的生产线是值得垄断的行业资源,因此在2002年9月开始至2003年6月购得美菱,他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电器的全部资产、上海上菱电器的全部冰箱生产线、上海远东阿里斯顿的全部冰箱生产线、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然后把除了吉诺尔、美菱和科龙之外的所有生产线搬到了扬州,投资两三个亿建设了年产280万台冰箱的出口生产基地。 从这条线索看来,顾雏军的确在逐步建立他的制冷王国,在中国市场上从南到北,按市场容量建立了三个供应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科龙、美菱和吉诺尔,然后把手头上的剩余生产力量集中到扬州建立专事OEM的出口基地。这方面顾雏军似乎消化得不错,整合得也不错。但OEM利润微薄,用顾自己的话说,“人家伊莱克斯一台冰箱在美国卖1500美元,我一台科龙冰箱才合1500元人民币。”顾雏军早就不想干这种费力不赚钱的事了。但顾雏军是绝不可能放弃冰箱业的,因为科龙的成功既为他打造出了收购链条上最重要的资金库,也为他树立了个人品牌。 那么在汽车业,尤其细分到客车业,顾雏军还能这样吗? 从收购股比上看,顾对科龙和美菱只是为了拿到控制权,而这次收购亚星客车却购得如此多的股份,而且押上冰箱出口基地,其志在必得之举就耐人寻味了。 顾雏军没有像以前收购科龙和美菱那样公布亚星未来的经营策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亚星这几年虽然利润下降,但仍然盈利,客车行业的市场前景乐观,顾雏军此时接手,若能尽快降低成本,很快就能消除大部分国有机制带来的弊端,并交出一份相对优良的答卷。但问题是从60分进步到80分容易,再到90分就难了,顾雏军是否有能力在这个行业做到像冰箱那样呼风唤雨,目前业界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他又何苦恋战?就像李嘉诚意外出售TOM套现那样,顾雏军为什么不在亚星客车达到80分的时候就转手卖掉并赚上一大笔钱,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呢? 其实顾雏军很早就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去年6月他对媒体坦陈,当初收购科龙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做到现在这样,是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逼得他没有退路,恰好又赶上好年景才侥幸走到今天的。 现在,不会有人再逼他了,只要资金链不断,他便可以在两条战线上名利双收。 原文发表于《经济观察报》2004-02-02第145期 本文由 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出版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