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公关有点冤,从大西洋彼岸泊来中国二十年有余,却始终没有个正的地位。“营销”、“CI”、“广告”登陆中国后个个有头有脸的,颇受经营者们的青睐,唯独公关却难尽人意,被人热一把,冷一阵,说没这回事就没这回事了。
细细想来,公关在中国之所以有此遭遇,实在是与行中人的“眼”和“手”有关。
不管是第几只眼看公关,人们不是把公关看“高”了,就是把公关看偏了。看“高”了,非把公关弄成个深奥的学问,书店里冠以《公关关系学》的书不下几十种,作者个个神情严肃,经纶满腹,行文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很吓人的样子。据说中国公关不这术界已分成“形象派”、“协调派”两大阵营,大有一点武当少林的意味。一些来自国外的公关专家对此大惑不解,他们认为公关主要是一门技术、一种职业,在理论上并不十分成熟,至多可以称得上“研究”而不是什么“学”。
记得在一次高校公关教师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应该把高校教材编得厚一点,最好是加上中国古代公关思想一大章,理由是:目前的公关教材太薄、太浅,学生躺在宿舍里不需一个星期就全看完了。我想假如这位老师听到外国专家的话,肯定要要义愤填膺了,这岂不是咂人饭碗吗?可以想象,如此被拔“高”了的公关离实际操作的距离会有多远——距离远了不解决问题,经营家们能欢迎么?
不管怎么说,看“高”了总算是对公关的抬举,看偏了那才让人难受。
据说,“公关小姐”的称谓是中国人原创(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假如说,年轻的女性公关从业人员被称“公关小姐”的话,那么是否还应该有“公关先生”、“公关老太”、“公关大爷”这类的称谓呢?甚至于明里暗里公关总被人别有用地地往“黄色产业”上靠,以至于某市公关协会的一位秘书长戏称:公关就是把“公”的“关”起来,把母的放出去。如此这般,公关的名声自然不好。本人曾担任过某合资企业的公关顾问,公关部的一些小姐甚至不敢告诉父母自已究竟在从事什么工作,更遑论什么职业荣誉感。
再说说“手”。应该说,公关在中国还是实实在在“热”过几回的,一些大企业也曾对公关寄予过厚望,纷纷成立了公关部,但坦率地说,中国实在缺乏职业公关操手、公关高手。生手操刀,难免摸着石头过河,企业也就由此尝到了苦头。我问过许多公关从业人员,公关究竟是干什么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塑造企业形象。又问:企业形象是什么?大多数人答曰:知名度、美誉度。再问:塑造企业形象是公关的手段,还是目的?这下绝大部分的人是瞠目结舌了。不少公关企划为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为轰动效应而轰动效应,到头来创名牌是有“名”没“牌”,搞促销是有“促”没“销”。这实在眼“高”(或眼偏)手低所致。
名不正,言不顺,做不好,就难免经营者们对公关不信任,连国内最早建公关部的企业——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对公关部也是建了又撤,撤了又建。现在国内广告公司、CI设计公司、营销顾问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而公关公司却绝大部分门庭冷落,惨淡经营,有的干脆更名换姓,另扎大旗。
行文至此,我实在忍不住想说:公关,冤。其实,公关真的很有用,而且魅力无穷。
潘光迥博士认为,公关“是人群间有企图的外向动态”。说白了,公关是有企图心的一种人际关系。公关界流行一句俗语:“雷锋叔叔做了好事不留名,公关关系为了留名做好事”。留名就是企图心。不过留名并不是公关的终极目标,关键是通过出名、扬名、留名来实现某个或某儿个具体的意图。换句话说,做公关要清楚战略的目标是什么,某个特定的战术动作是做给谁看的,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春节到了,我们组织销售员给所有经销本企业产品的商场、商店、批发市场门面送春联,这叫终端维护;我们搞一个叫“情书大赛”,引起众多的青年女性参与,并将参赛与购物结合起来,这叫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肯德基连锁,逢年过节总会组织慰问福利院的儿童,这是肯德基在中国赚够了儿童的钱,做点善事来维护一下形象;企业改革者的不倒翁鲁冠球,给家乡修了不少路和桥,这是政府公关、社区公关,这是为了巩固后方,争取更大支持。总之,公关不仅有企图心,而且企图心很明确,很实在,这一点公关从业人员应该明了在心,并以此指导企划,检验方案。 公关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企业立足市场,力求发展的现代化利器,其实质是充分利用传播技术,实现对大众舆论、对人际态度的掌控,为企业意图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巨人集团掌门人史玉柱称,当1997年初新闻媒体在传扬“巨人”跌倒时,实际上“巨人”尚未陷入危机,赢利还能使公司维持运转,直到10月份,由于“倒闭”的传闻,使全国近3亿元的零售款不翼而飞,这才真正使“巨人”被击倒趴下了。如果史玉柱的话属实,那么这可以说是巨人集团继经营失误后的公众关系的失败。像“巨人”这样一个名声在外的大公司,应该有一个强有力、专业化的公关部,或者委托专业公司专门负责处理舆论方面的事务。当年麦当劳遭遇媒介抨击,最后不是由博雅公关公司负责调理停当了吗?目前,山东的三株集团、秦池集团的处境估计比当年的“巨人”好不了多少,为什么不见有公关人员的作为呢?可见,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公关不是不需要,而另一方面,公关作为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又显得如此凄清,此之所以要为公关“呼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