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青年回家来过中秋 在一个特别的时候,请来一群特别的客人,以一种特别的形式,过一个特别的节日。这种活动无疑会成为新闻事件 如果眼下去问郑州人:在你的印象当中,今年中秋节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思忖片刻之后,不少人会给你这样的答案:第一件事,党的十五大在这期间召开;第二件事,一批香港青年应邀到部分郑州人家里度过了回归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节是9月16日。在此之前的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十五大的一举一动自然成为那段时间里各家新闻媒体持续注目的焦点,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之所在。 几乎是与十五大筹备的同时,在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另外一件注定要引人注目的事情也在悄悄筹划当中。及至时近中秋,这项题为"(香港青年)回家来过中秋"的活动开始"浮出水面":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一批来自香港不同阶层的青年将应邀来到郑州,来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黄河岸边,在黄河母亲身边度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团圆夜。在郑期间,这些青年除了参加诸如祭祀黄河母亲、游览名胜古迹等活动外,还将分别住进志愿接待家庭,在与这些家庭的接触交流中,充分领略中原的风土人情,体味改革开放中的祖国令人振奋的巨大变化。 这次活动的消息一经透露,立即引起当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批香港青年将应邀回到黄河母亲身边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夜"的消息开始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发布。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河文化报》(河南唯一一份省级晚报),《郑州晚报》,省、市电视台,省、市电台……几乎所有当地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其中多家新闻单位还进行了连续重点报道。短短不过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各新闻媒体共发出各种形式的报道稿件50余篇次。"香港青年回家来过中秋"成了十五大之外的又一个报道热点。 眼看着报道热度急剧升温,郑州板材装饰大世界董事长孙效伟先生和他身后的策划者--先登企划群都禁不住喜上眉梢:作为活动的主办者,郑州板材装饰大世界及孙效伟本人被多家媒体采访"曝光",在极短时间内,企业的知名度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和幅度得以提升,"倾力关心社会"的企业形象得到有效确立,作为企业代表的孙效伟也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 其实,从一开始向媒体透露活动消息,一些明眼人就看出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行为。活动的策划者和主办者对此也并不讳言。然而,由于活动的时机把握准确,活动内容本身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并且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闻要素与企业宣传行为得以有机结合,达到了高度一致,因而得到新闻界在报道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对活动的整体报道,新闻界出色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报道战役,企业则完全达到了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进而推动业务发展的目的。应该说,各方面都从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自己需要得到的东西。 回顾这场创意新奇、组织周密、效果明显的企划活动,尤其是分析总结其组织运筹中的时机把握、自身定位、媒体运作,及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成功之处,是很有借鉴之道的。
今岁中秋大不同 今年7月1日,香港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沧桑漂泊之后,终于回归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无疑,香港回归这件必将载入史册的大事,与任何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一样,不但是新闻媒体聚焦之所在,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早在7月1日来临之前,有关部门就已三令五申,不准借香港回归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策划运作商业活动,新闻媒体也被通知不许接受和发布与回归有关的商业广告。于是,无数企业和策划人只好在"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的歌声中,眼睁睁地看着一次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所幸的是,那些一度三令五申的禁令随着7月1日的过去便无形中被解除了。有心的人士不甘心地又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他们把目光盯住了中秋节。 在中国,月亮最圆也最亮的中秋节历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节日。每逢中秋,不知要有多少远方游子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多少人要不借千里奔波,为的是赶回故里与亲人共饮一杯团圆酒、共享一轮中秋月…… 今年的中秋团圆节更是不同寻常:这是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公历9月16日,与7月1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才不过相距短短的两个多月,"雪洗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的兴奋与激动还正在国人的心灵深处久久激荡回响。 更重要的是,作为传统的团圆节日,今年的中秋不仅有家人团聚的传统意义,更有香港与祖国团聚的时代内容。如果说7月1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权的交接,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回归与团聚,那么,这个月圆之夜,不正是体现民族亲情、表达感情回归的绝好机会? 年年岁岁月相似,今岁中秋大不同。利用这个中秋节,再掀一次"回归热",正可谓天赐良机,正当其时,岂可再错过?!
力助公益只有"我" 在一个特别的时间,请来一批特别的客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度过一个特别的节日。这种活动无疑会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 问题是,需要一笔不大不小的费用来促成这一事件。郑州板材装饰大世界作为出资主办者,自然不乐意只是无私奉献般地躲在一旁"看"热闹,因为投入产出比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必须算计的题目。 于是,在整个活动的实际运作当中,主办者的地位和形象如何得以有效确立,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保证主办者不被那些习惯于关注事件本身却不关心谁出资促成事件的记者们"剔除"出来,就成了策划和执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企业为搞宣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操办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炒得热热闹闹,可惜由于策划或操作的失误,本想露脸面做宣传的企业却只落了个蹲在灶间里添薪烧火的份儿,被新闻界有意无意地忘掉了。 为了确保板材装饰大世界的主办者地位不被冷落,策划者把宝押在对活动的定位上--"回家来过中秋"是一次纯粹的公益活动。 与不少打着公益之名行赢利之实的活动不同,旨在促进豫港青年交流、加深港人对中原了解的"回家",其公益性堪称纯粹:香港青年来郑的全部花费,包括往返机票、集体宴会、出行用车、在郑保险、甚至部分志愿接待家庭的接待补助等,都由主办者出资赞助。 "回家"的公益性得到各方的认可。曾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某部门听说有一批香港青年来郑,起初误以为有人借机组织赢利性活动,便找上门来进行审查,当得知"回家"完全是一次公益活动后,非但不再要求申报手续,该局领导还专门打来电话,对主办者为社会做了这样一件好事大加赞赏,并诚恳表示愿为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次公益活动的资助者,板材大世界不但没有被"无冕之王"们从报道中"剔除",其资助行为还作为这次公益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广为宣扬。 "回家来过中秋"是一次企业赞助的纯粹民间交流活动。 定位于民间性,一方面是因为中秋节是个民间节日,更是为确保主办者地位设置的第二重屏障。从前期筹备到后期运作,除了办理必办的官方手续,都尽量避免官方色彩,以免喧宾夺主。 活动刚开始,郑州某区政府得到消息,主动和组织者联系,想要全面介入,区政府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接待小组,意在借助活动进行区里的招商宣传。后通过协商,"回家"的组织者虽也帮助该区做了一些工作,但始终把握住了活动方向,没有对"大世界"的主办地位有任何削弱。
势在必得得其所 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家"其实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媒体运动。活动最后能够取得完全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这固然得益于与媒体的良好关系,更得益于对事件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和步步提升。 分析"回家"的全过程,新闻价值的确认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展开-- 1.基本层面。一批香港青年将回到黄河岸边度过回归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回到"母亲"身边过团圆夜,"回家"的含义不同凡响,足以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兴趣。 2.纵深层面。"回家"的青年不是住进宾馆,而是住进志愿接待者的家庭,在形式上和心理上都回到了别有意味而又实实在在的"家"。更妙的是,志愿者家庭不是由组织者随意指定,而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征集而来。这样,从征集活动的应征者云集、热线不断,到家庭代表机场接亲、初次相识,随着活动的开展,媒体的报道也不断深入展开,使"回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事件。这时候,报道已不仅仅是组织者的期望和记者们的需要,而成为广大新闻受众的知情需要了。 3.高峰层面。在前期宣传的铺垫之下,香港青年"回家"的一举一动已广受关注。青年在黄河岸祭祀母亲河的庄严肃穆,在包公祠与包公"对话"的恢谐幽默,与各自家人团聚时的浓浓亲情,中秋月下热烈的晚会篝火等等,无不被随行采访的记者们或收于镜中,或妙笔生花。近二十家媒体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把活动的报道推向高峰。 4.延伸层面。"回家"的大幕在青年与家人的依依惜别中徐徐降下,新闻报道却没有就此戛然而止,香港青年回港后的感受、在其周围人当中的反响等又为跟踪采访的记者提供了新的素材,直至香港一家电台又打来越洋电话采访组织者和参与家庭。正可谓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综观整个"回家"活动,借"回归"余热,逢中秋佳期,此乃天时;借地处黄河岸边,充分享受黄河母亲恩泽,此乃地利;策划者、主办者精诚合作,良好媒体关系充分支持,此乃人和。有此三者,能不胜乎?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