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论海尔品牌迷失 最近,品牌专家Ed Lebar对海尔、联想等中国顶尖品牌发出警告:这些品牌有可能因为日趋同质化而沦落为“大路货”。 Ed Lebar指出,差异化由三部分组成:与众不同,杰出特征,独一无二。在独树一帜方面,海尔正在逐步失去优势。其次是它精英风格的消退,而这恰恰是消费者愿意出高价格购买这一品牌产品的重要因素。海尔产品正在趋于实用和简单,这说明“大路货”的特征在增加。在品牌个性方面,它最初那种“独一无二”的原创精神正在消退,在品牌诉求上趋于模糊不清。而且,海尔开始涉及多个产品领域,其业务像大多数中国本土品牌一样,开始变得繁杂起来。 Ed Lebar特别指出,当企业的自律出现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不道德行为时,就会对构成品牌价值的支柱因素——“尊重”形成伤害。因为构建品牌价值的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其“差异性”的得分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使品牌价值整体下滑。 Ed Lebar说,跟随和模仿都是有效策略,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案例。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存之道还是要扎实地巩固在中国的市场和地位,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优势;其次是必须创新、改革,为客户创造新的品牌体验。 这是止于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海尔品牌最具有说服力的分析。 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Ed Lebar认为海尔“精英风格”和“独一无二精神”正在消退,这是他得出“海尔正在沦落为大路货”结论的依据。 实事求是讲,Ed Lebar把准了海尔的命脉。 长期以来,海尔走的是高端品牌路线,这让它在中国众多家电品牌中显得鹤立鸡群,一枝独秀。虽然海尔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众多产品领域均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却不曾发起一次价格战,这在价格战频仍的中国是一个奇迹。虽然也有人抱怨海尔的产品太贵,但是,他们仍然以家里有海尔的产品为荣,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他们内心看来,海尔是有理由贵的。应该说,海尔的品牌战略一开始就具备国际品牌的基因,充分表现出海尔的品牌远见。事实上,海尔今天能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乃至“中国第一品牌”(2003年,海尔以品牌价值530亿元名列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和它长期以来坚持的品牌战略分不开。从全球来看,海尔也是声誉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品牌。 但是,遗憾的是,海尔长期以来坚持的高端品牌路线有放弃之虞,这正是Ed Lebar担心的,也是理性市场研究人士担心的。海尔品牌的悄然蜕变,有可能将一个最具有国际化潜质的中国品牌葬送。 而海尔的品牌蜕化,恰恰发生在中国企业涌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当口,作为中国企业的领袖品牌,海尔的品牌蜕变对其他企业将形成一种不良暗示:“看,人家海尔都卖得这么便宜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本来就不怎么好,不客气地说,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就是“地摊货”的代名词,幸好还有海尔支撑着局面,如果有一天外国人认为中国最好的海尔也不过如此,那么,中国产品的国际化形象会是什么样子?曾经有一个旅日朋友告诉我,她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银座,看见了海尔的广告,她说那种感觉是骄傲的,因为那是中国人的。但是,这种骄傲还能维持多久? 人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一直走高端路线的海尔,会悄悄调整自己的品牌战略?是不是中国品牌走高端路线“此路不通”? 这可能和海尔2002年以来遭遇的成长挫折有关。 2002年的春天不属于海尔。这一年春天,媒体骤然刮起一股质疑海尔的旋风,对海尔业绩和国际化提出深层质疑,一时间,海尔陷于极度被动。依据海尔提供数据,2001年全球营业收入60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50%。但是,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是711亿元,增长率成为18%;2003年营业额是800亿元,增长率进一步降低到12.5%。即使如此,私下仍然流传海尔业绩不实的说法。海尔增长率的逐年降低,被人们解读为两种可能:一种是还原真实,一种是遭遇发展瓶颈。若是前者,应该向海尔致敬,它终于回归健康轨道;若是后者,需要海尔深度反思根结何在,对症下药实施自救。事实上,2002年春天的信任危机,是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对海尔疑虑的集中爆发。这意味着“诚信危机”已经成为海尔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可能担心高处不胜寒,海尔试图调低自己的姿态,以便给人“亲民”的印象吧。 对于目前的海尔来说,当务之急有二:第一是全面提升技术形象,因为技术领先是行业领先的资本。虽然海尔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企业中是比较强的,但是,和国际级企业比较,海尔无论技术创新的水准还是专利数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国际级企业不相匹配。第二是尽快修补诚信形象的缺失,这是海尔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时下,中国企业流行做“中国的三星”、或者“中国的索尼”,谁最有这个资格与可能?我认为是海尔。虽然海尔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国际化综合得分仍然是所有中国企业中最高的。目前,浮华不实,虚假宣传,数字业绩,成为中国企业界公开的秘密,整个社会对这种与市场经济根本原则格格不入的行为,持默认的态度,这就是Ed Lebar所说的“不道德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可能成长出世界级的企业呢? 研究发现,“国际品牌”由五大根本要素构成: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诚信无欺的社会形象,世界级品牌号召力,全球化市场,卓越的产品竞争力。其他相关因素属于外围因素,由这五大要素衍生而来。 如果用这五大标准衡量中国企业,我们会发现,一个单项满分的也没有,甚至某些指标得分少得可怜,这意味着中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也没有。中国企业尤其短缺的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诚信的社会形象”。姑且不说前者(因为知识产权技术的获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积累),仅“诚信形象”一项,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得高分的,我们看看哪个中国企业身上没有“失信记录”,哪个企业身上没有污点,一群不规范的、污点多多的企业怎么可以和透明、诚信的企业较量?怎么可能赢得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持久的尊重。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浮华不实的气氛仍有蔓延之势。 即使海尔这个最具国际化色彩的中国企业,用国际化五大标准衡量仍然不容乐观。在海尔身上,几乎中国企业具有的通病它也有,只是海尔病得轻一些而已。甚至有人认为,在社会诚信形象方面,海尔并不比别的品牌更好,虽然它的广告语多少年以来都叫“真诚到永远”。海尔良好的服务形象并没有抵消它不切合实际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国际化,要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海尔还需要积累,再积累。 最近,海尔获得中国经营报中外企业“人气指数调查”第一名,这说明海尔的社会形象基础是很好的。因此,只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行动对走偏的形象予以矫正,海尔还是最有希望的中国企业。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wsl008@sin.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