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的酸奶促销 几年前,酸奶类产品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但进入2004年,在伊利、光明、三元、蒙牛等几大乳品巨头的推动下,使得这一产业迅速被 “催熟”,且过早的步入了恶性价格竞争的迷局。就象一年四季,刚刚还是绿芽萌发、春意融融,一场秋风,就变成黄叶满地、霜残无限。少了夏天,就不免让人感觉惋惜------ 走进北京的家乐福、京客隆、超市发、物美等大型商店的生鲜区,远远的就被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轰的“晕头转向”,到近前一看更是“硝烟弥漫、激战惨烈”。蒙牛——8连杯装酸奶全部“买8送2”,双果粒4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 “买500g送250g”、 “买250g两包送250g”,全部产品让利幅度在25%以上;光明——8连杯装酸奶“买8送2”、“买8送3”、“买8送4”、“原价8元,特价5.9元”,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250g”,让利幅度在30%以上;三元——四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500g早餐奶”,让利幅度也在“25-50%”之间;伊利让利幅度相对最小,但也在12.5-25%之间。 按酸奶类产品的平均毛利率30-40%来计算,各大品牌均处于负毛利销售状态,即均在赔钱。 那么,明知赔钱,为什么纷纷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呢? 答案一:战略竞争的考虑。 随着国内白奶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各大乳品巨头的座次(主要指标:乳品主营业务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2003年底伊利一举取代光明,成为乳业老大。蒙牛则一路狂奔“杀入”四强。三元的排名不但没有前移,还落后了好几位。引权威人士预测:中国乳业正处于“战国时代”,如果不能在3-5年内进入行业前5名,今后将很难生存。面临如此竞争环境, 2004年各大巨头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酸奶版块作为中国乳业的“未来”,首当其冲成为各大巨头的“手中签”。光明凭借其先入优势,把酸奶业务看成是其“光复失地”的“秘密武器”,要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双重贡献,把北京确定为“第三主战场”,势在必得;蒙牛则气势汹汹,要砍下“4个亿”的“酸奶蛋糕”(北京2个亿),想借此帮助其成就100亿的宏图;三元则把持地理优势,积极防守,争取“城门不失”,以供后计;伊利在2003年底成为北京市场酸奶第一品牌后,加快了拓展的步伐,倾力打造“未来之星”。 答案二:过高的估计了市场容量,销售压力大。 据调研数据显示,北京酸奶市场容量为全国单个市场之最,约为10-14亿元人民币,年成长率在30—35%之间。2004年各大巨头受战略指导思想影响,纷纷将销售目标较2003年上浮了100%以上,试图多切一些“蛋糕”。但一季度的市场数据表明,北京市场酸奶整体市场容量较上年增长幅度只有约35%,并没有达到预期的100%以上的增长。这也使得各巨头始料不及,销售指标完成较计划进度差了很多。进入四月份,销售指标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由蒙牛首先挑起了“价格战”,各大巨头纷涌跟进,演义了酸奶市场罕见的“生死决战”。 答案三: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 酸奶类产品在中国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产品特性与白奶有很大不同。首先:酸奶类产品在绝大多数市场被定位为休闲食品,而不是必需品。其次:酸奶类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有冷销售,对冷链的要求极高。还有:酸奶类产品保质期很短,对渠道分销效率及物流有很高要求。再有:酸奶类产品被许多消费者看待为功能性食品,具有保健作用。以上特点决定了酸奶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与白奶类产品有很大不同,主要思路集中到:产品品质的创新与控制、细分市场的研究与满足、冷链的规划与建设、技术力量的加强、服务效率的提升等等! 然而各白奶巨头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捷径,试图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市场,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主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促销手段单一、对销量目标期望值过高、冷链意识不强、研发力量相对较弱、服务效率低下等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喜忧参半。有的高兴,“真实惠,比矿泉水还便宜呢”!有的抱怨,“越来越难喝,比水还稀”!部分血糖高的消费者质问,“怎么就没有适合我们饮用的酸奶呢”! 那么,又如何走出酸奶价格竞争的迷局? 方案一:对国际、国内酸奶行业应有清醒的认识 国际酸奶市场以欧洲最为发达,但近两年增速放缓,增长点主要来源于细分市场的增长。亚洲的日本/台湾次之,酸奶向功能化、保健食品方向发展。美国、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就产品发展特点而言,国际市场表现为:产品多样化、市场细分化、健康产品日益增强、含益生菌产品快速推出;国内市场表现为:产品品类较少,品种单一;制作工艺简单,主要以普通菌种、普通工艺为主;产品恶性价格竞争严重;新品推出缓慢。可见,中国酸奶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较差,但发展空间很大。 方案二:创新是最好的差异化 究其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即:在产品的物理指标与外在表现形态没有明显差别的前提下,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很难体现,最终导致价格竞争。如果长此进行下去,且公司实力相当,就会导致两败俱伤。不过,如此时把握机会,摆脱价格战,打“价值牌”,创造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则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在中国有两个例子可以借鉴:一个是中国90年代的家电行业,当时外国家电品牌主导中国市场。1995年率先由长虹发起“价格攻势”,其它品牌纷纷呼应,中国家电业进入了“血战”状态。29英寸彩电只售1298元,相当于一辆山地自行车的价格。各品牌纷纷叫苦不迭,小品牌更是“血流成河、死伤无数”!长虹虽因此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但损失极其惨重。 而此时惟独海尔提出:决不降价!同时启动了产品创新战略与品牌营销战略,向高端市场发起攻击,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家电品牌; 另一个是中国的瓶装饮用水行业。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瓶装饮用水市场被娃哈哈、乐百氏、康师傅、获特满、崂山等品牌分割。按常规理论分析,水是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 然而却有一个品牌要创造奇迹。随着“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的播出,农夫山泉瓶装饮用水如“横空出世”,凭借其“天然水较纯净水更有营养”的比拼策略及新颖的产品包装、一系列的情感沟通,迅速打动了消费者,产品供不应求,创造了超出行业平均毛利率数倍的利润,成就了中国瓶装饮用水前三名的“佳绩”。 以上示例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差异化商品或服务,并辅之于良好的沟通策略,才是市场制胜的关键! 方案三:细分市场潜力大 酸奶类产品在西欧有60%以上是冷藏型甜点,在亚洲日本、台湾则把酸奶看成是保健型食品。从整体来看,酸奶类产品的细分程度越来越明显;品质方面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产品中加入了“益生菌”、“钙、维他命、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6)草本提取物”、“低糖、无糖、降血脂”等营养配方,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求。 所以说,对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酸奶市场,更应当注重基础市场研究,注重产品的功能与营养开发,关注各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整个市场健康有序快速成长。 方案四: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中国,行业协会的作用相对较弱。建议强化酸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主要包括: 1、通过定期举办“酸奶峰会”,论证中国酸奶业的发展方向,争取会议达成一致意见; 2、制定酸奶企业相关准入、生产、销售及竞争规约; 3、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增强中国酸奶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4、与国外酸奶协会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酸奶市场的健康发展。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伊利集团北京大区经理,电子邮件: lyq1@vip.sin.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