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降兵症结”再现紫光 5月中旬,一则“高管突变”的消息突然流传于坊间,令业界震惊,因为涉及到国产笔记本电脑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清华紫光。 消息的背后其实更值得深思:这岂止是紫光笔记本一家之“内政危机”,它显示的实际上是整个国产品牌笔记本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多米诺骨牌”现象 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称,“紫光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黄俊杰已被架空”,已有相关人员前来接任其工作。但是,该消息同时称,在向黄俊杰咨询时,其回答是“纯属谣传”,并称,“公司近期并没有新的经理人到任,而自己的职务和职权范围方面也没有任何变化。” 记者致电黄本人时,黄说:“我还没有什么变化吧,我还在正常工作。” 但记者经过多天反复与相关人士详谈后,真正的事实浮出水面。 5月25日,黄俊杰本人对记者说:“我没有离开紫光,也谈不上被架空,目前笔记本事业部的决策、采购和报销费用还都需要我最后签字。” 根据紫光内部人士的确切消息,紫光笔记本事业部实际上是新增加了一名杨姓副总经理,主管具体工作;在此之前,黄俊杰没有副手,紫光笔记本总经理层面只有他一人。 新增加一名副总的用意显然明显。 而且,黄并非笔记本电脑业“人事震荡第一人”。在该事件若隐若现之际,5月25日晚,有业内人士还透露,紫光笔记本事业部前副总经理、现已跳槽至长城电脑的武少波可能在长城电脑将面临同一命运。 在此之前,2004年初先行一步被调整的还有联想、方正、TCL等IT巨头笔记本电脑的掌舵人。据悉,联想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夏旸内部转岗,负责其他业务,方正笔记本业务老总宋建东则干脆已离开方正,TCL笔记本老总刘东源被“空降兵”俞翠微替换。 几个月里,国产笔记本品牌前四名中有三个的一把手被替换,国产笔记本电脑高层惊现“多米诺骨牌”现象。 “空降兵”命运多桀 熟悉内情的人士告知,紫光笔记本内变的迹象其实早已显现。 早在4月2日,在紫光笔记本电脑的五周年庆典上,对于紫光笔记本的现状和未来,黄俊杰和他的上级、清华紫光公司总裁李志强两人明显表达得不太一样。 黄俊杰说,紫光笔记本今年制定的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目标”,即“要努力提高我们的市场份额,至少两个百分点。”可是,李志强显示出一些“情绪”。他说:“我不看任何人,我只挑战自己,我身高1米85,我就看自己。我们的目标就是增长两个百分点,增长以后我们是第几,就是第几。” 李志强还说:“今年正进入笔记本的竞争年,紫光在整个环境下必须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出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对于最后这句话,有业内人士分析,很显然,李志强对笔记本业务颇有微词。他认为,几年来,笔记本电脑只是提升了紫光的品牌形象,却没有创造应有的产值利润。 黄俊杰可能会觉得自己委屈,因为接手紫光笔记本才1年多,他会觉得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还不够宽广、还不充分,但他已经身不由己了——紫光笔记本事业部成立5年来,黄已是第五任总经理,此种频繁换人的程度几乎可与长城电脑媲美。 据熟悉黄俊杰的人透露,黄在紫光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在笔记本业是为数不多的“老人”,1993年即进入国内第一家笔记本分销企业担任市场工作。 黄本人也对记者说:“原来我的特长和爱好是做市场推广,特别是广告工作,1995年,我到国外转了一圈后,受日本电子产品在国外独霸天下的刺激,我决定从广告业转做实业(做产品)。” 1995年6月28日,连台式家用PC在中国都远未普及,但黄俊杰在一份专业媒体上提出“5年内多媒体笔记本电脑必将成为主流”的观点。这个产业观点可谓非常大胆,使得黄在业界第一次崭露头角,为人关注。 后来,黄从北大方正去了联想笔记本事业部,任事业部负责产品的副总,还兼过研发部门的总经理,终于有了“对口”的机会。黄自己承认,对联想,他是充满感情的,除了联想股票上市给他的巨大回报令其能买下一座郊区别墅外,还有联想的规模实力能使他产生事业的憧憬。 但是,副总的缺点是不能主事,于是,黄在受到邀请后去了紫光笔记本事业部,因为他可以开始直接操盘掌舵。 可是,在紫光这个典型的中国校办上市公司里,黄俊杰这个从外面聘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显然是典型的“空降兵”。一位企业管理专家曾说,“‘空降兵’在国外普遍,但在中国似乎走形,差的老板请职业经理人时往往有做秀的成分。” 紫光无疑属于“好的老板”,并非做秀,但对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考核却不会有照顾。据紫光内部人士说,黄俊杰来之时曾壮志凌云,曾在2003年给自己定了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销量突破10万大关。但去年紫光笔记本的实际销量为6万台左右。黄的结局可想而知。 2000年以前,聘请“空降兵”是时髦,而如今请“空降兵”走人似乎也成了流行。自第一个“空降兵”李汉生从北大方正黯然出局开始,包括吴士宏(TCL)、李汉生(北大方正)、何晓强、吴庆生(长城)、黄骁俭(金蝶)、王树彤(卓越网)、李金水(康柏中国)、张谦(高通中国)等在内的众多IT精英,先后在遭遇了他们事业上的滑铁卢后纷纷离职。黄俊杰只是这些“伤心人”中又多了的一个。 原载:《经济观察报》2004-05-31第162期 本文由 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出版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