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药企迎来海外上市潮 就在上海医药集团和华源医药在为海外上市积极做着准备的同时,位于东北边陲的民营企业哈尔滨市平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却已是捷足先登,将于今年8月2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实从2002年开始,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在海外上市,医药行业也不例外,无论是国有大型医药企业还是民营中小型医药企业,均信誓旦旦谋求海外上市这一雄心计划。 国有药企的“骚动” “九五”期间,医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批企业进行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其中有80多家企业的股票在国内上市,4家在海外(包括香港)上市。 实际上,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对于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一直保持着高涨的热情。 在赵新先未谢幕之前,三九集团曾经尝试通过兼并收购日本东亚制药,除了自身的战略扩张之外,还试图落实海外上市。但赵新先的意外落幕,使得这次海外上市的计划暂时延缓。 另外一个国内医药巨头华源医药集团同时也冀望于华源拥有四成股权的上海医药集团能够在2005年力争实现海外上市计划,上市地点将在香港和美国中选择。 前段时间,江苏先声药业集团也发布消息称,准备拿出部分优良资产赴海外上市;同时内蒙赤峰医药集团以及贵州和浙江等地的一些制药企业,也频频与境内、境外的投资银行机构洽谈。 更有之,四川省准备支持20多家医药企业分别在国内和海外上市,其中更是将重点放在海外这一块热土之上。 应该说,近年来,国内一些非医药类民营企业在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极大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考虑海外上市计划。从以往的成功案例看,海外上市不仅仅能够为自己融进企业急需的资金,更是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因而,“中国概念股”已成为时下海外资本市场涌动的一股热潮,海外上市也因此成为国内医药企业当前的融资热点。 有勇有谋的民营药企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民营企业蕴涵着令人惊异的智慧和生命力。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民企也希望跳出银行贷款这种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在国内二板市场还没有开张之前,许多民营医药企业的发展逐渐遭遇到资金有限的制约,且对于当时的主板市场而言,上市条件过于严格,拖延的时间又长,因此通过上市获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于是许多民营企业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国外。 事实证明,这种战略性的眼光调整是明智的。 之前,在美国上市的3只中国生化概念股的股票在2003年平均涨幅高达700%。其中,美国嘉信集团帮助策划的哈尔滨三乐源(AOBO)涨幅高达1100%。登时引起海外股民对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积极跟进,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医药股越来越热衷。当然,这三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专业资本投资公司的功劳,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民营医药企业的另外一个担忧:如何成功在海外上市?在海外上市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同处哈尔滨市的平川药业公司作为哈尔滨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医药公司,无论对于哈尔滨市而言,还是整个国内中小医药企业而言,其意义甚大。据平川药业公司副总经理姚先生介绍,平川药业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备上市,当当时国内二板市场还没有开始启动,因此平川药业公司将目光投向了香港二版市场,可是当时香港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走出来,于是选择通过投资公司选择收购美国企业进而上市这一条路,采取国际通用的反向收购手法(借壳上市),即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塞内森特公司的收购,并控制了其96%的股权,进而进军美国纳斯达克。平川药业公司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经验应该值得国内中小医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的中国中小医药企业大多采取借壳上市(是私人企业上市的方法之一)策略。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方式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利益是可以避免了IPO(首次公开募集)昂贵的成本和冗长的程序。其二,在借壳上市中,壳公司最少得收购51%的私人企业的权益,甚至更多,这就有利于国内企业独立掌控企业经营,保持独立性。 从几家在海外上市的国有医药企业来看,大多采取在主板上市,如广药、中新药业,因此其消耗的时间也更为长久,但对于民营中小医药企业而言,却拖不起这个时间。因此,将目光投向海外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终选择。另外,相对于国有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绝对拥有先天优势。据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分析,中小型企业由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少,在竞争中可以全力以赴。 可见,民营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似乎并不是很遥远。“海外上市,对于我们的民营药企来说的确并不遥远,只要按照国际化的规则来运作,清晰了解各个股市的法律要求和市场规则,找准切入点就能够为国内的民营药企赢得最大的收益。”沈阳市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王主任对记者说道。 因此,在当时国内二板市场还没有开放,国内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之时,民营药企选择谋求“走出去”总是一种参与和应对的姿态,仅此一点,民营中小药企称得上有勇有谋了。 “地雷”在哪里?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境外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3%,中国正以从未有的高速度跨出国门,而中国企业正以“外商”的身份受到国际资本前所未有的热情邀请。医药企业当然也不会落后,如同仁堂的海外扩张、地奥集团打算在东南亚拓展市场,三九集团的日本之行等等开始凸现中国医药企业的实力。 这几年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在海外上市,医药行业也不例外,无论是国有大型医药企业还是民营中小型医药企业,均信誓旦旦谋求海外上市这一雄心计划。 但从以往几家非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整体情况分析表明,过去许多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的时候,一般都会过高估计自己赢利能力,但结局却令人沮丧,因为上市之后的表现确实过于疲软,与想象中的大好局面是大相径庭。 但这些因素并不会因此而阻扰中国药企海外上市的决心。因此,这几年来以来,境外多个投资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如瑞银投资银行、加拿大创业板、纳斯达克以及嘉信集团等等。瑞银投资银行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QFII,其全球执行主席里昂·布里坦毫不掩饰他对占据中国市场的雄心:“现在,瑞银感兴趣的是,要把中国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带到海外上市。” 于是有关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对于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有可能遭遇到的“地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先生根据自己以往帮助很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经验,总结了在国际投资者眼中优秀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内企业领导人的诚信原则重视程度,他认为国内的企业领导人对诚信原则重视程度还不够,而随后带来的后果就是会使海外投资者失去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心。 此外,里昂·布里坦还给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提了两条建议:“第一,就是他们必须具备让投资者满意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就是要把他们的不良资产降低到让国外投资者满意的程度。” 另外一个情况值得医药企业注意,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几家医药企业均属于生物、生化企业,从国内生物制药公司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正在研制和生产的生物医药产品都是仿制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核心技术并不完全自主。众所周知,由于生物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知识产权比重大,属于各国保护重点,一旦选择在这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对严格的国家上市之前,首先很有可能碰到知识产权纠纷的现象。对此,美国沃特财务集团中国首席代表张志浩分析指出,海外上市后一切活动必须在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下进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主知识产权问题,一旦走出本土,就成为公众公司,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面临诉讼,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结局将非常可悲。 因此,在新一轮的上市热潮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进而选择盲目跟风,不顾一切的往“地雷”上踩,到头来只能是折戟而归。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yuren19771211@26.net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