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媒广告新宠:大容量实效软文 做营销的人总会接触到这样那样的方案,而多数方案在做消费分析的时候,总是会明察秋毫般的罗列一些“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理性消费已经形成”等诸如此类的话,好像我们的消费者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锤炼,已经完全成长成熟、百毒不侵了。其实不然,君不见:大量的外企涌进国门之后,总是无一例外的对中国的消费产生惊诧,大呼“MY GOD,看不懂中国式的消费”;哈药的广告备受业内人士抨击,可是人家不也活得有滋有味,而且并不比谁赚得少;很久以前就有不少人喊“保健品将死”,可如今,消费者还是经不起保健品厂家的三两下“忽悠”就大掏腰包…… 虽然医药保健品的高利润回报在国家政策影响下已不复存在,但却从不缺乏淘金者,因此这个行业一直都是高手云集、精彩纷呈。 随便翻开各大城市的主流报纸,吸引眼球的,除了头条新闻,就是大行其道的整版、半版医药类软文广告。最近一两年,在媒体价格不断攀升、信息量暴涨、传播干扰日趋增强的形势下,一批医疗、药品、保健品行业的操盘手却在报媒上找到突破:整版、半版广告整月整月的砸,它们携雷霆之势,巧呈鼓动之舌,展开暴风骤雨般的宣传攻势,在消费者还未有清醒的理性认识之前,迅速完成了心理占位。 这种看似傻冒的“烧钱”做法在医药保健品行业独领风骚,引起整个营销界的侧目,因其以容量大、实效强著称,笔者即将它命名为“大容量实效软文”广告。借助这一有力武器,不少人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就可以启动一个市场,轻松撬开消费者紧捂钱包的手,赚个盆溢钵满…… 所谓“大容量实效软文” 九十年代起,在不同的行业里,软文都是营销运作中非常犀利的武器,甚至是感官型很强的汽车消费也开始使用软文——黛安娜王妃出车祸的第二天,以安全为诉求的沃尔沃轿车就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软文《如果黛妃乘坐的是沃尔沃》,引起不小的轰动。其实,这些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软性文章,而真正将软文运作到极致的,则是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它在这个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脑白金、三株、851、505、鸿茅药酒、巨能钙……。 时过境迁,伴随着很多产品的凋落,软文的神秘光环也逐渐消逝,消费者对传统软文的鉴别能力日益增强。就好像频繁使用抗生素之后,病毒的耐药性反而增加一样,消费者对传统软文产生了极强的免疫力,导致其逐渐丧失强大的功能,甚至有人说软文的时代已经结束。 然而,医药保健品行业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精神,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又一批医药保健品枭雄横空出世,创造了惊人的销售业绩,如肠清茶、欧美雅、卓玛丹、张大宁、蛾苓丸、木竭胶囊等等,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顺应了市场变化的“大容量实效软文”广告如大浪淘沙般熠熠发光。 所谓“大容量实效软文”,就是用大量的文字信息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说服,所有内容都以销售为宗旨,每一种诉求都以解决消费者的购买障碍为主,强行建立消费认知。辨认“大容量实效软文”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在一家主流报纸上频繁地看到某产品半版、整版的大面积文字广告,标题又黑又大,内容通俗而具有煽动性,刺得你眼睛发胀,读得你激情澎湃,那么它就是“大容量实效软文”了。 “大容量实效软文”以大容量和实效见长,内容丰富,整个文案具有极强的销售力,每一段文字都针对消费者可能产生的疑问,然后统统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答案。 这实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文,它按报纸平面广告即硬广告的价格付费,似乎也算作硬广告,但与硬广告又有最根本的不同:它不是以画面而是以文字取胜。 一种“中国特色”的营销创新 “大容量实效软文” 最早出现于九十年代末,首先应用它的可能是一批受“三株”和“脑白金” 影响的营销人。他们在深刻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之后,充分重视到医药保健品的产品特性,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消费者的层次还很低下,消费行为还处于冲动型消费,而医药保健品也必须将治病机理讲透、讲通才能促进购买。所以,为了能将系统说理及消费盲从(非理性消费)的攻击放大到极致,他们选择了能同时承载这两大要素的媒体:报纸。 正是这种针对“中国特色消费” 的朴素思想的形成造就了“大容量实效软文”,这其实是营销模式的一种总结和创新。相比较而言,它更追求实际和速效,有时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做到极致就有可能成功”,“大容量实效软文”广告也是如此。 归纳起来,“大容量实效软文”的特点非常突出。 第一:表现手法不求花哨好看,永远以吸引“眼球”为目的。 多字少图,几乎是纯文字广告,偶尔才会发现带有图解的小插图出现。因为缺少了平面硬广告的大画面,大版面和大标题就被赋予了吸引“眼球”的使命。大版面一方面恰好是系统说理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给人以“此产品是强势产品”的错觉,更符合快速启动、追求速效的原则。所以,“大容量实效软文”广告以1/4版以上的大面积居多,色块大、黑白分明,标题字体夸张、非常醒目,有效浏览率占绝对优势。 它的主标题非常有特点,通常会占据广告版面的20%左右,而且字体异乎寻常的大、黑、粗,就象60年代的革命标语。它或以悬念吸引目光、或以新闻报道口吻制造噱头、或直接进行功效承诺、或以病症恶化施加压力和恐吓。即便现代人有“快速浏览”的读报习惯,也无法忽视这样的标题,谁也不能拒绝它的“强行进入”。 试列举几个标题: 《21世纪补肾为什么要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悬念式) 《×××全面破译心血管病世纪难题》、《×××卖疯了》(新闻报道式) 《×××塑身仪一次就瘦3厘米》 《××医院,一次告别男女不孕》(功效承诺式) 《脚痛是糖尿病恶化前兆》、《8000万人骨里插刀》(压力恐吓式) “大容量实效软文”的标题中凸显了病名、症状、功效、改善结果等最能吸引消费者的“焦点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广告缺乏创意,甚至有些粗俗,但它的针对性确实很强,能迅速有效地锁定目标人群,只对有需求的人展开攻心宣传。所以,它并不美,却很有用,就像非洲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虽然奔跑的姿势不好看,但他们的确够快。 第二:将产品功能形象化,导入一种很容易使人理解的产品“概念”。 在医药保健品功能的行政批文中,大多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词语,如“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化瘀通络”、“益肾补气”、“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消费者都是普通人,医学知识很有限,这些话语往往造成他们对产品的理解障碍。 其实,见诸于报端的“排毒养颜”、“清血毒”“洗肺”、“洗肠”、“洗骨”都是操盘手将产品功效形象化的典范。 比如润肠通便产品,“洗肠”概念就很容易被消费者理解,理解后又被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刺激,就不免产生尝试心理,只要初次购买达成,就成功了一半。“大容量实效软文”广告文案中不肤浅地讲产品如何如何通便,它讲症状改善,讲服用前后粪便的颜色、形状的改变。因为症状是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的,他们会偷偷地趴在马桶上观察粪便的改变,不由自主地与广告文案的描述“对号入座”,如此一来,消费者不可避免的产生认识,对产品效果深信不疑。 如木竭胶囊的《8000万人骨里插刀》中形象的压力诉求:“骨病之痛苦,连患者亲友都不忍目睹,常见患病的人突然间倒吸几口冷气,牙缝间丝丝作响——骨刺又发作了!俗话说:得了骨病犹如骨里插刀……”,这种丝丝入扣的形象描述,使消费者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着对木竭胶囊“骨里拔刀”、“消除骨钙点”的功效描述也就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