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波导受挫多元化 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九月一日,波导正式从南汽撤资,与一年前投资1亿以58%的股份控股南汽集团无锡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时的意气风发相比,现在有的只是黯然失色与痛苦无奈,在短短的一年里,又凭添了一个多元化折戟沉沙的范本。多元化本无错,关键是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战略时,如何衡量自身优劣势,如何分清行业机会与风险,如何分配及整合自身资源,如何找到合适的模式,合适的人来运作。 波导之所以败走麦城,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冷静理智的思考,匆忙上阵造成的。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波导进军汽车业时,失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岂有不败之理? 无天时 地利 人和 波导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即“利润让位于产业升级”。可能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波导进军了汽车行业。姑且不论它是在国内手机库存严重过剩,价格大战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式下作出的无奈之举;还是企业想做大,做强的未雨绸缪,事实上不管出之何因,进军汽车的绝佳时机已经错过。 波导涉足汽车业的合作伙伴南汽集团在中高档家轿上,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上都毫无优势可言,而波导自身又无冲击中高档家轿的资金实力,因此,波导只有在低端市场上才可能又所作为,最终也还是选择了向下的发展策略。 然而,早在几年前,当中高档市场被国外国内一些合资巨头,一汽、上汽、东风所牢牢掌握的时候。吉利就已经开始低端策略的构思了,吉利没有选择国内大多厂商大规模,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路线。而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采用自己的研发系统,在管理、技术、生产上尽量降低成本,坚持低端路线政策,并得到了很大成功,在低端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分额,令外资巨头都不得不侧目以待。尽管波导在手机市场上低端路线比较成功,但是要在一个陌生的行业和一个已成气候,并且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以及对本土市场的领悟程度丝毫不逊于己的对手竞争,谈何容易?所谓先机已失,再去追赶,必定大费周章。并且,在地利方面,波导也不尽人意,在行业决策方面就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波导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初肯定认为,汽车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能够给它带来好运,符合它的“利润让位于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说手机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汽车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汽车业是一个受行政干预、政府管制色彩很浓重的产业,一旦国家实现WTO的承诺,外资突破壁垒,其竞争激烈程度将可想而知,很有可能步家电、台式电脑的后尘,成为价格战的祭品。 不仅行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波导还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由于受库存、产能和需求增长缓慢的影响,价格战已经悄悄打响。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国产手机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滑,作为国内最大的手机生产商,波导也没有能够幸免。今年,波导的收入和利润都下降了20%左右,这让波导不得不集中精力把主营业务做好,无暇顾及汽车。 没有了资金的优势,想要在汽车行业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行业巨头早就纠集好力量,准备随时给想分一杯羹的行外厂家予以重击。再加上行业门槛过高,使得波导在车业无丝毫行业之利可言。 没有了天时,也没有了地利,在最重要的人和方面波导也处理得一团糟糕。从手机到汽车,很难让人将两者联系到一块,即使波导造出了汽车,我想也很少会有人高高兴兴把“波导”牌汽车开回家去。与手机行业相比,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行业,在手机行业可以通过炒作各种“概念”,哪怕是一个外壳、款式、色彩的变化,也都会吸引大批消费者的眼球。在中国,受收入和汽车价格的限制,消费者购车一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过程。他们购买决策受“概念”炒作的影响比较小,这就要求有扎实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才能在汽车业大展拳脚。而波导一样都不具备,这就很难受到消费者青睐。 与此相似,由于汽车业投资大、回报慢、风险也不小,波导的支持者也必定不会支持。波导过去给人的感觉是小而灵活,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在汽车行业却很难发挥出来,汽车行业需要的是资金、技术、企业实力。因此,波导和汽车业巨头放在一起竞争,它的投资者会感到信心不足,犹豫不决。 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企业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企业自己了――企业的资源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