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嫁接:汽车国产化必不可少的“热身运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稳健提升,老百姓可用于享受型消费的钱币越来越多,由此刺激着汽车工业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产销两旺盛况。2003年,高密度上市或宣布了上市信息的汽车,无论是车型还是产量都是空前的;2004年,将有40多款新车型相继下线,争先恐后地进入市场。仅从这简单的信息中,我们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地领略中国汽车工业超常规崛起的强劲走势。 面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火爆车市,有志的“中国汽车人”重新将“国产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才能实现汽车国产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登台打擂者逐渐归拢为水火不容的两大阵营——独立自主论和全面开放论。独立自主论,强调汽车工业的民族性,始终以“三自”为出发点和归宿,即:自我完善、自主发展、自有品牌;全面开放论,高呼尽快融入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圈,大张旗鼓倡导“三借”的拿来主义,即:借力完善、借机发展、借用品牌。 虽说“独立自主论”和“全面开放论”均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由于过分强调了一方面而人为忽视了另一方面,故均有失偏颇难免“木匠斧子——一边砍”之嫌。独立自主论,虽可唤起汽车国产化的民族自尊心,但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客观差距,却决定了“从零开始”显然不切实际;全面开放论,虽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奇效,来加快汽车国产化的进程,但稍有不慎把握不好度,则极易使中国汽车工业沦为外国汽车集团的“打工仔”。 那么,汽车国产化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最值得借鉴的,莫过于彩电业的国产化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彩电业纷纷采取大量引进、合资建厂的开放策略,使得国内彩电业的技术、管理、经营、销售等获得了整体性的大幅提升。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实力积聚,20世纪90年代,国内彩电业掀起了重组兼并的“美丽风暴”,自主研发、自觉革新、自创品牌成为“主旋律”,不仅出现了海尔、TCL、海信、长虹等一系列国产名牌,而且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2002年年底,国产彩电产量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430余万台,猛增为现今的5100多万台;电视机由进口500余万台,转变为出口3100多万台。 也许有人很不以为然,隔行如隔山,彩电国产化之路,哪能适用于汽车国产化呢?对于这种疑问,我们可以用近邻——韩国的汽车国产化成功实践来释疑。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汽车工业发展计划,全力倡导通过引进环球汽车产业先进技术,来借力提升民族汽车工业的自身水平。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又制定了汽车工业长期振兴计划,竭力引导汽车制造业重组集中,以轿车生产为主攻方向,鼓励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力求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就这样,在这一循序渐进发展战略的刺激下,韩国不仅拥有了一系列享誉环球车坛的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轿车,而且使得汽车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仅有的2万多辆猛增为20世纪90年代的230多万辆,国产化率达到了70%~95%,汽车出口率占总产量的1/3多。 无论是中国彩电的国产化之路,还是韩国汽车的国产化进程,无不烘托出这样一条事倍功半的成功捷径——嫁接,借风巧扬帆,借船妙出海。要实现汽车国产化,就要大量引进国外汽车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品牌,首先实现本土化,这是汽车国产化不可回避的第一步。在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自我完善,进而有的放矢地自我发展,最后必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汽车国产化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以市场换技术”必不可少,但应抛弃“为引进而引进”的急功近利短见,以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 “千里走单骑”亦不为过,但应克服“宁死不丢面子”的狭隘民族心理,以免走进“麦当劳再好吃,也不如咱的面条馒头实在”的病态自尊死胡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351)4282209,电子邮件: huyu271@soh.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