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鉴浙商模式,渗透渠道厚墙 案例——一线急报 案例提供:孙斌 大品牌身陷大市场 A公司是一家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齿轮、轴、桥齿轮、载货车变速总成(即成套的变速机设备)以及分动器总成。研以和制造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A公司销售的一头是向汽车厂直供配套,开展得相当顺利,占A公司的销售大头;另一头是通过各地的经销商进入汽车配件维修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其中安徽市场变是最典型的例证。安徽的载货车保有量很大,估计不低于100万辆,这意味着与A公司相关配件维修业务的市场容量不低于3000万元/年。但是A公司进入安徽市场接近10年,年销售额不到150万元,市场份额不足5%,当地很多小厂的年销售额却达到了200万元~300万元。 对A公司来说,这样的业绩与公司整体规模、企业知名度都极不相称。 日前,主管配件维修业务的杨部长亲自前往安徽市场调查诊断,发现安徽市场不振有一定的市场背景因素: .安徽汽配市场比较混乱,市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基本上是经销商卖什么,用户就用什么; .当地小厂的产品价格低,经销商利润高,而且三包理赔政策灵活,赔多赔少都好商量,A公司却耗不起;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A公司的成本高,价格高(一般要高于小厂产品价格的30%),利润相较少,而且,A公司的三包理赔政策讲究规范,显得过于“死板”。 因此,当地经销商都愿意经营小厂的产品,就算经销大厂的产品,也只是撑撑门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是怎样做市场的呢? 多种思路均碰壁 A公司在安徽惟一的业务员小鲁接受安徽市场时是一片空白。2个月之后,小鲁开发了伍老板。 伍老板是安徽汽配市场的后起之秀,主营零部件,年总销售额为3000万元。他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配送工具和网络基础,一开始就向小鲁承诺,每年要签200万元的合同。半年后,其每月的销售额都在20万元左右。 后来,伍老板抱怨资金周转不是很顺畅,一直要求A公司给一定的货物垫底,而A公司执行的是现款再现货政策。在这点上,双方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2004年4月份,伍老板有5万元货物要求A公司理赔,而A公司现场鉴定后,只愿意理赔2万元。伍老板与A公司的郁结终于爆发,伍老板5、6月份随即停止进货。 出于无奈,小鲁一个月后开发了李老板作为安徽总经销。李老板是合肥最大的汽配经销商,年销售额约1个亿,但其80%的精力在整车与发动机动上面,零部件不是其主要业务。A产品在李老板那儿,月销售只有5万元左右。 8月份,“由于下级网点有人要货”,伍老板又恢复了与A公司的合作,但其每月提货都不超过10万元。 由于伍老板与李老板同在合肥,于是,小鲁为他们划定了区域,南北分治。 其实,小鲁也不看好这两个经销商,一是因为李伍二人都不亲自打理生意,而是请亲戚帮忙,企业和当家人沟通存在不便;二是两个经销商生意都很大,A公司的产品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多大分量。 小鲁也尝试过将网络下沉,直接开发地市级经销商。然而,很多地市级的经觥商对其产品并不热情,原因在于:地市级经销商的规模不大(年销售额多数在100万元之内),提货量不大,到厂家交通又不太方便,而且A公司还要求现款现货——“没必要瞎折腾”!而他们从合肥的总经销商处拿货,不管货物多少,随时可以送货上门,方便快捷;合肥的总经销商还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铺底;一旦发生三包理赔,找经销商比找厂家容易。小鲁现在很困惑:A公司这么优良的产品品质,为什么变不能在安徽市场扬眉吐气? 通过与小鲁沟通,对市场亲自调查,杨部长对安徽市场有了以下运作思路:重新激活伍老板与李老板,或更换总经销商;或干脆直接甩掉总经销商,将网络下沉到底,厂家直接向终端网点(汽配市场、维修站)供货。杨部长甚至也考虑过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与当地大经销商联合组建分公司,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自己建设终端网络。 然而,杨部长对以上思路并没成熟、系统的设计,所以他心里也存在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不敢肓目行动。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