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品牌患病,“健康概念”不是药! 2004年8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肝病权威专家一致发出呼吁:所谓某些白酒能“保肝护肝”不具有科学价值,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而提出这个所谓的“白酒护肝”概念的正是被誉为“国酒”的MT。 MT的相关介绍文章称:“科学验证,MT有益健康——正确、适度饮用MT酒的人,不仅不会导致肝纤维化并继发肝硬化,反而有护肝的保健作用。这一结论已获得了由国内9名著名肝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肯定。”在MT酒的企业网站上,也有喝MT酒有益健康的宣传。这种“健康概念”业已被MT推向海外,今年4月,该酒在墨尔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中国国内,MT酒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诸多专家鉴定,有益于抗肝纤维化。 对此,专家们认为,适量饮酒对扩张血管有一定的作用,并对血液粘度有一定的改善,但并不能笼统地讲“喝酒有益于健康”,且酒精对肝脏有损伤,这在国际学术界早有定论,有一系列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 “这种商业化的炒作是不科学的!” “给学术留点尊严,可以吗?” “洋相出到国外去了!” “在读者中会引起混乱,对民间则造成误导。” 诸如此类的专家评论,不胜枚举。 关于学术层面的争论暂且不表,从品牌营销层面来看,“白酒能保肝护肝”,这种挑战常识的概念,已经引发了同类企业的纷纷跟进,诸多酒厂竞相展开类似的“研究”和宣传,一股“喝酒有益健康”的概念炒作风在国内白酒市场猛刮。 依笔者所见,“护肝概念”之所以得到大多白酒企业的追捧和跟风,折射出在目前白酒市场不太景气的整体背景下,厂家的无奈和技穷。也就是说,这些厂家都把“护肝概念”当作一剂市场良药来看,当作一剂救命良方来看。 国内白酒的营销向来都以战术层面见长、见多,诸如广告战、促销战、产品开发战、出产地名战、渠道战、文化战等等,如今又冒出个一窝蜂的“健康战”,此类恶性竞争引出的问题本质在于:广大白酒企业依然是以销售带品牌,而不是以品牌拉销售。 长此以往,中国的白酒业将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将会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到那时,这些所谓的“良药”可就真的成了“痛悔药”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酒文化的国家,白酒一直在我国酒类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白酒行业的发展有喜有忧,不容乐观。虽然其消费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继续增长,但与啤酒、葡萄酒消费热潮相比,白酒占酒类消费的比例逐渐下降,白酒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境地,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形势更为严峻。 那么,我国的白酒行业当前的主要问题在哪?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大病症。 产品创新的“短视症” 由于纯粮酿造酒仍然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所以不少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采取勾兑方式生产白酒。勾兑作为一种白酒生产工艺无可厚非,但从整个国际白酒行业发展的高度看,采用液态发酵利用串香勾兑液态酒,因为具有降低成本和节粮优势已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吊在“勾兑”这个大树上的国内白酒品牌暴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对产品创新研发投入的不足。众所周知,我国白酒历史源远流长,香型丰富,有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凤香、豉香、芝麻香、兼香型等。而当前市场,多数企业追求规模产量,盲目采用工业化手段,使各种酒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更多的小企业利益驱使,粗制仿效,不少严谨的产品开发程序和生产工艺被打乱、破坏,更导致“假酒”、“毒酒”的泛滥。 许多白酒品牌,往往是一把菜刀打天下,只要某一种产品卖得好,就立即仿而效之,不管是产品、还是包装,甚至是名字,几乎是一模一样。其后果就是,短短20年,我国的白酒几乎已经变成浓香型酒的一统天下了。 而现代市场对个性化、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对我国的白酒企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战得过就好活,战不过就死悄,只图营销环节玩花样,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 营销手段的“迷魂症” 白酒品牌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行业营销秩序的混乱。 为了争取销量,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已成为白酒企业惯用的伎俩,而且是节庆旺季和销售淡季均不放过,比如“开瓶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普遍存在,为短期内占有市场不断让利给经销商,或类似“秦池酒”般自寻死路的广告轰炸等等,这些都使得大多白酒企业不断陷入新的促销大战中不能自拔,因为终端销售门槛的提高而加重营销负担。 有些企业给逼急了,为了促销甚至“非诚信”经营,业内皆知的“造祖”现象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你的“窖”好,我的“池”更棒,令人晕头转向。 在广告轰炸失去魅力时,“通路为王”成为白酒营销的主题,很多企业围绕着通路设计营销模式,极度关注中间商,对中间商过分依赖和献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消费者身上,从真正关心消费者、体贴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营销队伍,建立营销网络,拓展市场空间,从而实现积极诱导消费的终极目标。 很多白酒企业老总们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不由己,导致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等你来我往,难有尽头,而基本上荒废了营销网络、品牌管理和品牌维护。 地方市场的“自恋症” 地方保护是白酒业秩序混乱、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白酒企业一直是一些地方的财政支柱,有的地方甚至流传,“要当好县长,先办好酒厂”。在“投资小、见效快”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不断新建、扩建白酒项目,造成酒厂数量多但规模小,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地产酒的销量甚至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或是对外来品种收费;有的地方为了提高本地酒的竞争力,则采用返还消费税的办法。此种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全国性市场的形成,造成了经营环境的严重不公平。 据商务部2004上半年完成的一项对22个省市所做的调查显示:其中9个省市反映酒类产品受到过地区封锁。地方保护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酒类企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酒类品牌在全国的正常流通,破坏了正常有益的竞争。我国省际、市际、县际间的地方保护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而非市场经济已经屡屡成为欧盟、北美等对我反倾销指控的由头,有识之士早已发出“要市场经济,还是要地方保护主义”的强烈呼吁。 地方保护主义也导致我国白酒行业区域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销售收入为2004年1~7月累计数据)显示:传统白酒的原料是粮食、大麦,所以白酒企业多分布于粮食大省,有利的地域因素促进白酒行业的发展。四川是一个酒业大省,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和“沱牌”等知名的酒业品牌;另外贵州的“茅台”、湖南的“湘酒鬼”、安徽的“古井贡”、山西的“杏花村”汾酒、山东的“兰陵”和“景芝”、江苏的“洋河”与“双沟”等也是白酒行业中久负盛誉的老字号。 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笔者也曾专门撰文《“四制”酒类市场地方保护主义》。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