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4年美容行业热点回顾 美容经济引发关注 2004年10月16日出炉的长达212页的《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里,首次确立了中国美容经济的“经济学地位”。这份报告是由国内经济学界以“京城四剑客”之称闻名的四位专家提交的:何帆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巴曙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钟伟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晓则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他们完成了对中国美容业的第一次全景式关照, 一些数字开始浮出水面,过去不为人所关注的美容行业开始让人们大吃一惊。《报告》预测,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到800万人,营业总收入达到1762亿元。未来五年,这个数字还要再翻一番,老百姓的美容消费支出也将随之翻番。而在1982年,我国的化妆品销售额只有2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已是520亿元,增加了259倍。2004年,中国已有美容院154万家,经劳动部门正式签发确认的美容教学机构673家,每年培训出来的各级美容师25万名;化妆品企业375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为民营企业。而全国目前用于美容业投入和改造的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以上。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将成为中国美容经济元年。 2004年,我们第一次看到,经济学家们正开始把美容经济列入学术研究的目标。新华社报道说,中国美容经济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中国居民“第五大消费热点”,“四龙一凤”的消费格局已悄然浮出水面。钟伟认为,如果以“美容年度报告”中产值1000亿左右规模进行排序,统计一般把运输、银行、交通、服务邮电这些行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大行业,这个行业排第一,第二大行业是房地产,第三大行业是旅游业,而美容经济能排到第四位。 点评:随着美容行业在国内发展的日趋成熟,美容产业、美容市场、美容资源、美容教育、美容商贸、化妆品生产、美容科研、美容行业媒体等与美容经济相关的更多内容都被包含其中。同时,我们也看到与“美容经济”直接相关的政府机构和部门有20多个,但是到现在美容业却没有任何一个归口;市场准入、资质资格、服务标准、技术规范全都无章可循。因此《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的出炉为美容行业带来了利好消息,让全社会对美容业有了新的认识并加以关注,客观上对推动美容业的蓬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干细胞注射悄然兴起 继前些年时兴注射羊胎素、肉毒杆菌之后,2004年美容市场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干细胞注射”,整套注射价格低至数千元,高至数十万元的天价,即使如此昂贵的价格,在一些美容院中仍卖得非常火爆。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美容院里,美容院老板郭小姐眉飞色舞地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她刚刚卖了一盒具有抗衰老功效的干细胞针剂给一位外交部的官员。“顾客是通过刷卡来完成这笔交易的,就那么几秒钟时间,14万元就划到了我的账上,让我心脏着实狂跳了一把”。郭小姐坦言,这是她从开美容院来接到的最大一笔生意,相当于以往三个月的营业额。 干细胞即起源细胞,“干”译自英文“Stem”,意为“树”、“干”和“起源”。美国《科学》杂志1999年12月将人类干细胞研究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位列第二。按干细胞功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两种。前者能发育分化形成完整的机体,后者是一种或几种组织的起源细胞。人的胚胎干细胞可发育成人,因此是全能干细胞,克隆人或克隆动物便从胚胎干细胞着手。干细胞的用途很广,涉及医学的多个领域。干细胞及其相关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对干细胞上述功能的认识。目前科学家已能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原始胚胎干细胞以及多种组织干细胞,并以干细胞为种子培育成功一些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临床广泛应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即再造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这种再造组织器官的新医疗技术使任何人都能用上自己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的新组织器官,来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 如果说前些年的羊胎素、肉毒杆菌注射曾开创了抗衰老领域新纪元,那么干细胞的诞生则无疑兴起了一场生物技术的革命。可以这么说,假如在年老时能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或青年时期采集保存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人类长期追求的长生不老的幻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点评:虽然干细胞注射已在悄然兴起,并为众多追求长生不老梦想的消费者带来福音,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众多干细胞产品都只是在搭乘“干细胞”便车,运用这个高新技术进行概念上的炒作,以求在抗衰老市场上谋取暴利。大多干细胞厂商的市场运作都属于短线炒作,短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得到暴利后迅速退出,或者重新起用新公司、新概念、新包装、新品牌,以求再度获利。通过这样的循环,很多人在这块领域上淘到了金。因此,无论是美容院经营者也好,消费者也好,在鉴别产品时最好是求证于一些医学专家,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