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摩托车行业生存环境调查 偌大的产业盘子,端起了重庆摩托车业的一片蓝天。 直到2004年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以摩托车为主要符号的山城重庆,仍然沉浸在中国最大摩托车企业集群的光环里。在中国摩托车行业产销排行榜上,来自重庆的5大企业高居前10名之列。它们的成绩单是:分别为第2名、第4、5、6、7名。 重庆似乎有着足够的资本笑傲江湖。尽管错失了行业第一的地位,但是,作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龙头,它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整体实力。如果把重庆的摩托车行业比作一片茂盛的森林,那么,这片森林的形成必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与自然环境,正是得益于优厚的外部环境条件,重庆森林才以整体的综合实力,成就一个“摩托车之都”的美丽蓝图。 拂去过去的光荣,今天的重庆依然延续着昨天的梦想。 一方水土 茂密的森林的形成,需要有适合的自然与地理环境,比如土壤。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是,沙漠里为什么长不出森林?显然,在重庆支柱行业——摩托车行业的形成过程中,它具备了比别人更肥沃的土壤。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重庆没有嘉陵、建设,或者说,嘉陵、建设不在重庆,今天的中国摩托车行业格局会是怎样的。再或者说,重庆没有如此多的军工企业,重庆是否有能力形成如此巨大的制造能力。这样的想象是不现实的,真正现实的是,重庆不仅有嘉陵、建设这两大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轫企业,还有长安这家中国第四大汽车企业集团。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军工性质的制造型企业,显然,它们的存在为重庆的机械制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与经验。 来自重庆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去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7.85亿元,同比增长21.1%。发展速度位居西部第一;实现利润85.97亿元,较上年增长89.5%。制造业携40%以上的GDP贡献率,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作为重庆制造业支柱之一的摩托车行业,作出了一半的贡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庆有山有水,可是,重庆的山不仅没有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还成为城市建设的障碍;虽有嘉陵江穿城而过,但这也似乎并没有因此而给重庆创造更大的价值。山和水的吻合,却形成了属于重庆独有的码头文化,按照重庆人的解释,这种码头文化的精髓就是敢说敢做,既可以像江湖人一掷千金毫不在乎,也可以像山里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豪爽与胆气是重庆摩托车企业老板们的一大性格特征,而这也使重庆的摩托车企业普遍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闯劲,在创业初期,其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是重庆摩托车企业产生与生存的外部大氛围。 那么,重庆凭什么执中国摩托车行业之牛耳? 雄厚的制造基础。重庆作为陪都,亦是一个老的以军工为主的工业型城市,拥有以长安、嘉陵、建设等为首的一大批军工企业,而这些军工企业在当时都具有最雄厚的技术实力与最先进的制造水平,成为重要的国防企业,正是这些军工企业撑起了重庆的工业基础。后来,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属于军事机密的制造技术开始外流,在被山与水包围的重庆形成技术旋涡,并逐步在民间普及。正是这样的历史原因,无论重庆的摩托车企业,还是主管摩托产业的重庆经贸委,都非常自豪地强调这样一点:“重庆雄厚的工业基础”。虽然这种“雄厚”是相对的,但是这的确为重庆谋求工业突破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当然,随着它们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使重庆由一个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的山城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制造基地,并逐渐形成了三个特别重要的条件:一是促成了典型的重庆制造文化的形成: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二是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制造技术,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精湛的人才群体和操作熟练的制造工人;三是形成了强大而完善的一条龙式的配套体系,不仅为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的萌芽与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还拉开了与其它地域在竞争优势上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介入摩托车制造业的门槛就比较低了,也因此重庆的摩托车行业一度异常繁荣:只要有一条生产线,从配件、工人到市场的各个环节的一条龙产销体系,使制造摩托车完全成为比拼胆量的财富游戏。而这也使得重庆的小摩托车企业多如牛毛。 绝佳的历史机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军转民运动,促使适用于民用的制造技术开始流入民间。譬如曾经被进行严格技术保密的摩托车制造。如果没有“军转民运动”,我们难以想象会不会有今天体态庞大的重庆摩托车行业。“军转民运动”对于现在的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一是思想的转变。军转民提供一个积极的信号:曾经属于军事技术的摩托车制造开始向民用转型,也就是说,摩托车制造不再是军工企业的特权与专利。这让当时比较远见者看到了希望与机会,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切入。二是技术的解密。这个时候,摩托车的制造技术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开放状态,从军工企业流向民间,同时,技术人才也瞅准机会,或自己创业,或加盟民营阵营。 “机会的出现既是偶然的,有时又有其必然性。重庆人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所以,才有了今天重庆摩托车行业的整体框架。”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协会的一位姓邹的先生对记者说。由于军转民的政策推动,再加上具有良好的配套体系、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旺销的市场行情,使得重庆的摩托车行业蓬勃发展起来。历史创造了机会,而重庆抓住了这个机会。 独特的产地效应。嘉陵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摩托车之王,在全国拥有极大极佳的声誉,在那个时期甚至一度成为摩托车的代名词。随着嘉陵摩托车在全国的畅销,嘉陵的名气迅速传播,市场占有率之大空前绝后,随着嘉陵品牌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重庆这个产地也相应地迅速传播到全国。因此,在早期的消费者心目中,“重庆造”蕴涵着“正宗”之意,“重庆造”成为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产地效应”就产生了:只要是重庆生产的摩托车,就能立即得到市场的认可。而这无疑为后来其它“重庆造”的市场开拓铺平了道路。直到今天,嘉陵仍然受到行业人士的尊敬,这也可以说明嘉陵对整个重庆摩托车业的贡献之大。 巨大的卖方市场。特殊的历史时期,掩藏着特殊的卖方市场。摩托车的畅销,既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也有它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从历史因素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改革开放,一批被容许先富起来的人有了可供更高层次的消费能力;二是公路交通不发达,人们更需要比自行车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三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只是昂贵得不可想象的奢侈品,而不是交通工具。如果从产品自身的价值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它解决了交通问题,还顺带地承担了部分运输功能;二是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被解脱后对新生事物的喜悦接纳,它还是人们潜在虚荣心的外在满足。当然,最主要的是被压抑着的消费热情一旦爆发,其能量吓人。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市场是处于无竞争的状态中的,而需求却在被不断地激发,因此,愁产不愁销是当时的主要特征。在饥饿的市场上,重庆的民营摩托车企业抓住了机会,很快就完成了原始积累。胆量与机会,是贴在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身上的两大特征。 四大几乎是天然而得的条件,形成了重庆摩托森林快速成长的土壤。根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的统计,到11月份,重庆市摩托车销量达到516.97万辆,同比增长25.84%。截至11月,嘉陵集团成为重庆市惟一产销均超过100万辆的摩企。1—10月全国排名前10位中,嘉陵集团位列第二,屈居大长江之后。其后依次是钱江、建设、力帆、隆鑫、宗申等。 十年一个轮回。由是,重庆摩托车企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