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歪解“五行”,正观市场--解读2005年春节上海保健食品市场 这个冬天好红火。尽管多年罕至的低温和大雪给上海带来了短暂的“冷清”,可随着年关即至,保健食品的红火销售依然给这里抹上了浓烈的一笔。从超市到卖场,人流如织,保健品专区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保健食品行业——这个中国目前较有“争议”的行业,既有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又面临着信誉危机的境遇。它是如何在这个中国商业化氛围最浓的地方施展拳脚的?在它繁荣的背后有哪些“隐忧”值得我们关注。2005年伊始,且让我们歪解“五行”,正观市场,给这个行业一个清晰客观的分析与展望。 金——企业以金换心,以情感人,终端拦截“狠招”迭出 从早期的“空中轰炸”到如今的“地面拦截”,这无疑是企业营销策略理性回归的一种具体体现。基于这样的思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地面终端的规划设计上可谓费尽心机,有的企业甚至在不考虑空中宣传的前提下,也将绝大部分资金押在地面终端上。除了展示陈列场地租金、展示用材和名目繁多的其它费用等固定投入外,对于“软终端”即促销员的投入之大是历年来所没有的。这一点很容易被印证,走在卖场里,很多人戏谈“不敢踏入保健品展区这个‘雷区’”,这话多少有些夸张,但它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保健品在促销员这一层面竞争的空前激烈。这也难怪,国人对健康虽重视,可对保健机理能说出个子丑卯寅的人还真不多,这个时候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产品了,消费者需要讲解,需要推荐,更需要热情。因为保健品不同于其它快速消费品,快速消费品的消费认知度相当高,没有促销员会拿着香肠或饮料向你讲解加工工艺、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的作用机理,这类产品市场化程度极高,竞争主要集中于价格这样的低层面因素上。而保健品属于导向性很强的产品,媒体广告的介绍不直观,且针对性差,促销员的介绍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企业当然明白促销员的重要性,纷纷组织招聘、培训、上岗,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迎合老百姓过年过节送礼的需求嘛。在一些大的卖场里,几乎六成以上的产品都有促销员,促销员总数常常可以达到十几人,甚至更多。一旦有顾客光临,瞬时你争我抢,有时是生拉硬拽,搞得消费者无所适从,根本无暇细细查看产品。你家产品广告多名气大,我家产品包装高档有面子,大有“不达目有不罢休”的气势。 企业对促销员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了,除了例行的培训外,今年,各厂商强化了对促销员的人文关怀,有企业老总亲自到一线慰问,表达谢意,辅以问候,确也能给人带来一定的斗志,这是心理战术在营销战场上的实际应用。有更懂得心理战术的,不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给予其实质性的补助,而且他们特别会选择时间、情境。首先准备好红包,红包数额以50-100元居多,选择销售的黄金时段,如双休日、一天中的傍晚等,趁其它厂家促销员都在的时候,由他们亲自交到促销员手中,眼见着其它厂家促销员“直翻白眼”,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她们心里的感觉。这一招委实妙哉,一来可以鼓舞自已士气,二来可以挫败对手锐气,一箭双雕,不可谓不“狠”。从营运成本来看,此举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予适度物质奖励,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投入产出比虽不易量化,可对产品销售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接受过A企业红包奖励的促销员表示“即使B企业给她每月待遇提高200元,她也不会离开A企业”,原因何在?心理战术起了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木——消费者眼花缭乱,消费方向似木然 每年几乎都有一些主流产品在引领保健食品行业走向前方,这似乎已成为了必然规律。前年流行西洋参、褪黑素,去年流行维生素、肠清茶,今年流行蛋白质粉、氨基酸。保健食品的研发速度之快,令消费者“措手不及”,以致于对于很多产品只能是“望文生义”。产品一窝蜂地跟进是造成消费者“木然”的一个重要因素。象早些时候风行一时的营养饮料(或称运动饮料、情绪饮料)现在也回到了一个平淡的层面上来了。事实证明,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即使有出色的策划水平,也未必能引领营销潮流,做运动饮料的也都是些有头有脸的品牌,为什么到头来没有一个长久的,只有脉动因为切入这个产品较早才取得了相对不俗的成绩。关键在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成份雷同,包装雷同,价格雷同,品牌相当,没有“鹤立鸡群、卓尔不凡”的产品注定要被竞争者模仿、赶超,从而蚕食整个市场,每个碗里的饭越来越少。象今年的蛋白质粉所走的路线就很类似于红火一时的运动饮料,大致观察了一下,一轰而上的蛋白质粉品牌至少有八个,这还不包括那些跃跃欲试的小品牌。还没等消费者完全搞明白是什么作用机理,对哪些人群有特定功效,各式各样的蛋白质粉就早已摆满了货架。而在蛋白质粉的卖点上,也只是做了少许改动,不外乎是高钙、高营养、加蜂胶等等,这种小小改动对刺激消费实在起不到大的作用。在调查的几名购买蛋白质粉的消费者中,几乎都是跟风购买行为,在谈及最能使他们促成消费的因素时,价格和赠品占据了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难发现这种产品依然是处在一个低层次的竞争水平,如果没有一个树立强大品牌感召力的产品出现,这个产品的前景并不明朗。 产品名称的复杂多变也很容易使消费者“误入歧途”,一般消费者很难衡量西洋参和氨基酸两者间哪个对调节免疫更有效,也很难知晓大蒜制品和山楂制品之间哪个调节血脂的作用更确切。消费者没有错,如果说市场行为里面有错,我们只能从企业自身来找寻。这里有一个例子,某知名品牌有一礼盒装产品,里面有两种产品,一种为西洋参口服液,有原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文号,批准功效为免疫调节,内容说明上做得比较符合要求,无夸大和修饰性词汇出现;而另外一种是乌鸡红枣口服液,只有当地卫生行政机构的普通食品批准文号,恰恰是这种普通食品,在文字上大做文章,不仅有显性和隐性表示其调节免疫的功效,还有补血益气的宣传,似乎这种普通食品比有保健食品批文的产品功效来得还确切、还“超值”,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很容易被圈内人识破,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就爱莫能助了。消费者可能会知道有“蓝帽子”图标的产品才可以放心购买,但消费者更容易认为那一个“蓝帽子”是对其中两种产品的认可,这样的宣传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不便品评,但对于目前还处在诚信边缘的整个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每位有远见的市场人士自会心知肚明。无独有偶,很多企业似乎都对这种做法乐此不疲。鱼目混珠——这个词用在这里我觉得是蛮恰当的,一头扎进这里面的消费者,没有办法不“木然”——因为他们不是营养专家。 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让中国消费者看到了保健品背后的潜在意义。这一意义可谓重大,一时间,各企业大搞“礼品运动”,你家有纸盒包装,我就来铁盒。你镀金色,我上银色。包装越来越精美,规格越来越大,恨不得让消费者一次只能提这一盒产品,送礼探亲一次搞掂。送礼是要讲究“份量”的,看着大大方方的包装,拿在手里轻飘飘的,这“份量”能让人踏实吗?某品牌西洋参胶囊,包装盒甚至大过一台影碟机的规格,而且还有精致的手提带,看一下规格,竟只有24粒胶囊在里面。面对林林总总的保健品,消费者难道需要去一个个细细查看、对照?耗时费力还不省心,消费者怎么能不“木然”。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