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有一个难点问题,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如何有效授权?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往往很难准确界定激励与授权的理由与范围。经过长期的企业实践我们发觉,之所以难以界定,主要是由于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于岗位责任界定的模糊。 这里我们分别透视国营、民营及外资三种所有制状态下企业岗位责任与员工激励的现状。 内部管理透视1:国营所有制 国营企业尤其是大型国营企业,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与流程。然而因为投资责任主体的缺位,导致企业负责人对管理绩效的责任更多体现为行政性及成就个人事业的抱负感,无法真正实现企业经营绩效与个人绩效目标的对接。 同时也就是因为投资主体的缺失,导致没有一位最终的责任人承担企业的最终责任,并有效监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他员工的岗位工作责任。员工被授予权利或得以升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企业中的“政治”立场与派系地位,而非真正取决于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表现。于是不计成本的市场竞争往往由国有企业率先发起,即使竞争失败也仅仅属于一般范畴的决策失误,而无须承担经济上的亏损责任。或由其它政府渠道重新注入资金,或通过一定的政策保护赢得上市而重获资金。 名义上的投资主体:人民在经营控制中的缺位,导致企业最终责任人缺位是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员工普遍责任欠缺的主要原因。这大概是百年前的伟人们始料未及的“尴尬”。 内部管理透视2:民营企业 投资主体明确的民营企业现在也存在者员工责任感缺乏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在几乎所有与我们有深入接触的民营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员工责任感缺失现象。 民营企业是以金钱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老板与员工的组合体。在发展初期,正值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那时大家都没有太多可以考虑的东西,因为他们还很弱小,他们必须团结。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生存下来了,而且有些企业还成长为年赢利数以千万计的优质赢利企业。问题也就由此而发生了。 老板已经不是夕日的老板,员工自认为还是以前的员工。来自剧烈竞争压力下的工作氛围已经越来越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的“审美疲劳”。当然老板们几乎一致的表现出担心,因为数以千万计的收入激励、日渐提高的社会地位足以保持他们旺盛的工作激情。员工们可不这么想,一个企业呆长了难免有各种各样于己有利的同事关系,更何况作为老员工想当初为老板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或许和老板还有些沾亲带故。 我们曾经给很多企业的员工作过工作氛围调研,普遍的结果是:对现状不满,但又不想离开,走一步看一步,同时不担心被企业“炒鱿鱼”。 投资责任主体与经营、管理、操作责任主体关于收益模式理解的差异导致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员工责任感低下的现状。有些企业甚至比国营企业还要官僚与“大锅饭”。 内部管理透视3: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作为目前在中国大陆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是最早明确员工岗位责任的企业。他们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构筑员工的岗位责任体系: 一. 清晰有效的岗位描述; 二. 完备的岗位责任定位; 三. 系统的员工能力发展体系; 四. 有效及时的员工激励计划; 五. 明确的岗位成本预算; 六. 准确的岗位考评制度。 虽然外资企业也存在官僚与或多或少的企业政治,但与国有及民营企业比较起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克制。对成本负责乃至对利润负责,已经深入到外资企业内部管理的每个细节。 内部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绩效管理。从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来说,先有成本再产生利润。而利润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外部市场管理。所以,成本管理是利润的基础,理所当然成为内部管理的核心。 将企业成本分解到企业各功能机构的步骤: 步骤一:按成本习性分解企业总成本 成本分为三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其中作为产品生产成本是比较容易划分的,然而作为商业销售过程中的固定成本就比较难以确定。 步骤二:建立成本标准 行业特征及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各成本项的标准。(有的企业也叫做成本标杆) 步骤三:确立成本动机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确立各成本项的产生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产生。 步骤四:明确各岗位作业名目及标准作业量 无论内务、财务还是管理岗位明确作业名目及标准作业量的意义在于:是变动成本及混合成本的未来绩效有据可依。 步骤五:完成各成本项与岗位之间的挂靠定位 这是内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关键一步,清晰的、唯一的成本责任可以使每个岗位的员工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压力与成就。 步骤六:建立岗位激励制度 基于成本责任的员工激励,从根本上排除了非工作的因素,保障的有效激励中的公平性。同时锁定员工为了尽到责任所应该具备的工作意愿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的薪酬待遇、培训训练、职位升迁、内部促销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员工的薪酬与名誉获得是员工个人赢利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 明确了各工作岗位的成本责任,就具备了进行内部管理的基础。所有这些责任成本都将围绕企业的市场竞争目标尽到各自的责任。这样,内部管理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发动机的作用,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