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亟待建立中国彩电企业的全球视野 中国彩电企业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回答。 日前,国内个别彩电企业为一些无中生有的概念大打出手引起了市场观察人士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在国际化已成大势所趋形势下,中国企业在考虑企业发展战略时,要避免犯立意低、视野窄的错误。 谁能代表中国彩电产业未来?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中国彩电产业的真正脊梁,是那些建立了完整产业链优势、综合实力强大、品牌深入人心、市场主导地位明显的企业,我们称这样的企业为“中国彩电脊梁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撑起中国彩电产业的大局,才能让中国这个“彩电大国”成为名副其实。 以目前市场上呼声最高的平板电视为例。 2002年,TCL发动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随后,TCL接连攻克“驱动与控制电路”等核心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等离子电视产业前进的步伐,使中国能够跻身全球掌握等离子电视核心技术少数国家行列。和汤姆逊合作成立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TCL—汤姆逊电子公司,上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整合,技术开发能力呈倍数提高,这样的企业优势,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立起来的。新进入者很难建立这样的全方位优势。 有人说:新进入者没有历史包袱。没错,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进入者同时也面临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布局。所谓“进入平板电视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这些企业产业方向转型时期的“试水”,能成不能成都是未知数。 有些企业对平板电视热情非常高,但是,应该看到,对于这个技术和资金要求都比较高的产业来说,仅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平板电视成长性很好,但是,一定要理性地看到,平板电视在在短期内无法形成真正的利润,甚至连真正的市场也无法形成。即使以全球“液晶大王”夏普为例,2004年其能否赢利仍然不得而知,更何况一无技术二无产业链的平板新军呢? 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是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不过区区40万台,占整个彩电产品的1.14%;有人预测2005年中国平板电视销量达到100万台,也不过占据整个彩电产品群的2.86%。这样的比例是很难对企业形成销售及利润支持的。所以,新进入者能否熬过“黎明前的黑夜”,我们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平板电视产业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收益明显。对于那些从DVD和通讯产业转型过来的企业,前期巨头的投资能否支持,是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对平板电视产业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是,我们坚决反对盲目乐观。 最终出路在于国际化 国际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电企业进行产业布局和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 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国内企业”思维,正在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2年前,中国彩电遭遇欧盟反倾销壁垒,结果欧盟大门对中国彩电关闭。虽然今天这个大门开启了一线缝隙,毕竟对大多数中国彩电企业来还是可望不可即。 2004年,美国这个全球最具有消费能力的国家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大规模、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当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必由之路的时候,我们却接连遭遇众多壁垒,环境之严峻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去则活,走不出去则死。想办法走出去正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2004年TCL与全球第四大消费电子企业汤姆逊彩电业务合并,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CL—汤姆逊电子公司,从而一下子完成对欧洲和美国市场的进入。对于新兴市场,TCL使用自有品牌进入,目前已经进入印度、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南非、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并在最具有市场力的新兴国家,建立超过10个国家级分公司。如此大规模地开发国际市场,用意不言自明:抢在别的企业进入之前进入建立先发优势,从而形成对后者的“屏蔽效应”。当TCL积极布局全球市场的时候,国内一些企业却在为“价格战”和“概念战”打得不可开交,企业眼光之长短由此可以区别。 竞争是全方位的,市场是全球性的,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企业?答案是那些建立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中国彩电企业到了架构综合优势时候了。 作者为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2004年中国首届金凤凰营销奖唯一特别金奖获得者。联系电话:020—38250006,电子邮件: liubc@zlz.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