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三大家电产业群的演变、剖析与发展思考(上) 产业群的定义 1993年,Porter 提出了一个分析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模式,將一国的产业群聚分为上、下游厂商、服务支援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并指出,分析高科技产业群聚的形成,应包括四个策略性資源:分別是高素质人力資源、技术基础结构、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 最为业界所接受的产业群定义是Porter 于2001年在《竞争论》中所指出的,即产业群是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結。产业群的規模,可以从一个城市、几个相邻的省、一个国家、甚至到与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产业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視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绝大多数产业群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组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与智业机构。良好的产业群还应包括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本架构的供应商,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资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如大学、智库、职训机构),以及制定标准的机关。对产业群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府机关,也可視为它的一部分。最后,产业群还包括同业工会和其他支持产业群成员的民间团体。 世界各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组成,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洛软件产业群,这种强大的竞争力一旦形成会使该国(或区域)长期受益。由于这种特殊性,各国在发展自己的产业时往往非常注重培育自己的产业群。 中国的家电行业应该说是市场竞争最激励、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由于世界家电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与消费大国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家电产业群的缘起、演变、特征及优劣势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从中发现某些内在规律与关联性。 昔日的三大家电产业群 我国自1985年开始,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需要国家颁发的定点生产许可证,当时全国共有70多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80多个洗衣机定点生产厂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也是较早国内家电企业比较成型的分布格局,比如当时北京的白兰,苏州的香雪海,上海的水仙、双鹿,以及现在市场上还见得着的小天鹅、华意等都是那时候的定点生产厂家,那时候大部分省都有自己的家电企业和与之相关的上游配套企业。在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品实行定点生产的同时,整个家电行业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电行业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原先承担定点使命的大部分品牌逐渐消失了,其他混合体经济和新兴的民营经济则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强势品牌开始集中发展。家电业的上游散件企业也随之开始将自己的生产厂搬到品牌家电企业的附近。由此,以品牌家电企业为中心,散件制造商、设备供应商、物流公司、家电流通渠道商以及会展业、智业公司等相关行业服务体系,以最短的距离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区域性的家电制造产业群。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在产业群内形成了最经济的互动,产业群为圈内家电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家电产业群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家电品牌的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而形成的。至90年代初期到中期,国内形成了广东顺德、江苏沿江、山东青岛三大家电产业群。 顺德家电产业群的形成除了与广东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受香港的辐射影响而成为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制造基地外,另外也要归功于地方政府。顺德的当地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大企业的优惠政策,还建立了工业园区,鼓励有潜力的企业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在地方政府有意识的推动之下,顺德产生了美的、科龙、格兰仕、万家乐、华帝、万和等知名家电企业。 而青岛家电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与技术创新同步的。青岛市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以确保品牌的打造和维护。青岛市要求主要家电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同时保证政府对技改资金的配套。另外,当地政府对国有家电企业的企业家很少干预,让企业能够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产业规律进行决策,这也使“鲁派”管理与经营哲学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青岛市还从制度安排上鼓励企业家进行企业规模扩张。海尔和海信就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 而江苏沿江家电产业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原先江苏的工业根基与国家对江苏定点家电企业的重视形成的家电产业基础;其次是“苏南模式”驱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资的介入(南京、苏州、无锡是国内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的较早代表)而对当地制造水平的提升。另外,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对苏南一线乡镇家电企业的技术指导也功不可没,这些乡镇企业成为家电品牌零配件供应商的中坚力量。江苏沿江家电产业群以当时的春兰、小天鹅、香雪海(冰箱)、熊猫彩电等大家电笼头品牌为代表,而小家电企业则有江苏靖江光芒、南京玉环等企业。 三大家电产业群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家电业整体实力的集中反应。也正是由于这种极具竞争力的集群效应,中国家电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且也越来越引起跨国家电巨头的关注,成为其全球制造基地的首选地之一。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群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一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90年代末期,江苏春兰的年销售额达100亿元,几乎占了当时泰州地方经济的半壁河山;而广东的顺德,其数以千计的零配件及整机企业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