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现象”热背后的冷思考 晋江被人们冠以“现象”并倍受关注,是从央视5套被戏称为“晋江频道”开始的。 自九十年代以来,晋江的一些鞋服企业就燃起了 “造牌运动”的烽火。令人称奇的是,晋江的企业家们好象普遍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看准了国内消费者过分迷信知名度的特点,几乎采用的是同样的市场战略:给产品整一套VI,编道煽情的广告语,找个明星做代言人,然后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资金,大把的往央视扔钱。立体式的、不惜成本的狂轰滥炸,在一段时期内,使得许多曾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工厂,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销量也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提升,有的甚至连年翻番,一跃成为同行的翘楚。 鲜活的成功案例更加推动了“造牌运动”的“白热化”,甚至有人惊呼:在中国,品牌速成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时间,“央视广告+明星代言”的简单公式成了鞋服同行趋之若骛的“凯旋门”、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于是,更多的钞票流向了央视、明星和策划公司。 当更多的晋江产品在央视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晋江频道”也就随之产生了,晋江也就有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现象”。 晋江“造牌”造出了“现象”,政府脸上有了光彩,企业也的确获得了不菲的短期回报,央视、明星也都各发了把小财,表面上看来应该是皆大欢喜、一片和谐。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那些企业的背后,你就会知道,“冲动的惩罚”在这里有着同样的写实意义。 我们知道,晋江大部分鞋服企业采取的都是品牌特许专卖的营销模式。在强大的广告效应下,终端加盟的速度迅速飚升,产品需求量瞬间高涨。但重要的是,我们有很多企业原来都是生产型、加工型的企业,很多企业主是从小小的家庭作坊慢慢把企业做大的。对于品牌特许、品牌虚拟经营、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管理、资金流运作都缺乏清晰的概念。事实上,有些企业在这个时候连一套规范的VI系统都没有,甚至连商标都一直改来改去。于是,终端的形象建设一塌糊涂,品牌包装、宣传品乱七八糟,没有科学的陈列,没有规范的服务;货品方面由于研发、采购、生产、物流、数据管理等没有规范的管理系统,生产缺乏应变能力,产品供应总是赶不上市场的需求;仓促的赶量生产造成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没有科学的订货规划和引导,大量的库存便应运而生,而科学的库存消化系统又没有建立;经销商与企业的利益矛盾便日益尖锐,资金流逐渐陷入恶性循环…等等等等。 没过两三年,企业还没来得及进入“跳跃发展”的美梦,立即又陷入了左支右肘僵局;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极坏的市场影响。 这个时候,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剩下没花的都在仓库贬着值。看着这许多焦头烂额的问题,许多企业主这个时候才开始一筹莫展,冷汗直流。 当然,也有些企业主清醒地意识到了激进的风险,开始放平心态,认真学习品牌特许经营的游戏规则,稳健务实地抓起了内务,该融资就融资。也有的企业病急乱投医,要么高薪聘请“著名”的经理人来操盘,要么与某大策划公司进行托管合作,把希望寄托于“外来和尚”的灵丹妙药。“外来和尚”为了唬住企业主以渲染自己的高深莫测,往往采取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术,结果往往不切实际,收效甚微;有的甚至把企业推向了更危险的边缘。 这种状况就是“造牌”热背后许多企业目前最真实的状况。同时也是违背经济规律必然出现的结果。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