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价药”风波:政府职能“缺席”的结果 以超低价格杀入北京的浙江“天天好”大药房,从开业第一天起就遭到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结果使100个品种的药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同时,该药店还接到许多厂商要求提价的电话。一些厂家甚至用“不再供货”来要挟。无奈之下,该药房只好从外地和位于杭州的公司总部调货。(《中国青年报》1月13日) 从新闻角度看,此类事件已算不上是新闻了。因为受老百姓欢迎的正真的“平价药店”,遭遇同行排挤的却绝非“天天好”一家。由此形成的怪现象是:一是市场欢迎的,却在市场上难以立足,二是在医药零售市场上,公平竞争成了一句空话。 为何如此?来自浙江“天天好”大药房总部的总监谢晓威先生,将“问题的根子”归结于我国特殊的“以药养医”制度,认为是医院的高药价养懒了我国的药店。目前,医院销售量占整个医药市场的80%,大部分药店的价格是根据医院的定价来确定的。药店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医院而非同行。在此背景之下,根据成本价确定药价的“天天好”们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药店之间存在了一个隐性的利益格局,受到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也就不足为奇。 谢晓威先生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担心的是:如果实施医药分开,医疗价格上涨了,药价却仍然降不下来怎么办?原本高药价使老百姓的负担就很重,今后会不会变成“高药价”和“高医疗费”的双重负担? 实际上,从当前来看,对现行的“以药养医”制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其作用也只能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未必就能将虚高的药价降下来,“天天好”们也未必就能撼动大多数药店之间存在的那个稳定的利益格局。要根本解决药价虚高,一要靠市场,多催生出几个“天天好”们;二要靠政府,干预市场不公平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主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就医药零售市场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药从厂家生产出来,都进了由政府设立的医药公司,然后由医药公司再分配到各医院和各国营药店。由于流通渠道单一,便会出现流通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旧的格局被打破,零售市场有了一级代理(如华东地区代理商)、二级代理(省级代理商)、三级代理(市级代理商),最低一级便是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药店。可以说,市场本身很好地解决了医药零售市场的流通问题,并提高了其效率。现在,则有催生出了流通环节更少、效率更高的“天天好”们。 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则是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担负着监管市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职责,主要解决市场公平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药从厂家生产出来通过各种环节层层加价,到了患者手里已经成了“天价”。即使一些药店可以从更高级的代理商甚至厂家直接以较低价格拿货,但他们也不愿意放弃高利润。药价虚高不只在医院存在。另一方面,市场本身催身出“天天好”们,价格更低,效率更高 ,却在市场上难以立足。 因此,在医药零售市场,很难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很难说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尽到了维护市场公平的职责。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ysj029@sin.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