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销模式能主宰保健品营销吗? 很多业内人士都固执地认为保健品行业是亲广告行业,销售业绩要依靠广告来拉动,甚至至今仍有部分保健品企业在固守这一营销理念。当然,持此种理念不足为怪,广告确实为很多保健品企业创造了营销佳绩,诸如上海健特的脑白金、太太药业(现健康元集团)的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鹰牌花旗参等品牌产品的成功营销,更是让人感觉到保健营销操盘的“广告模式”的无穷威力。但是,2003年以来这种雷雨大作式的广告轰炸却未见新面孔(新企业、新品牌、新产品),却涌现出一批保健品行业的“隐身英雄”,这些企业知名度要远逊于上面提及的企业、品牌和产品,虽无巨额广告支撑,但销售业绩却达到亿元甚至数亿元,诸如以“中脉蜂灵”叫响市场的南京中脉科技3年就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的佳绩,这在保健品行业是一个足以令同行羡慕的佳绩。同时,以安利为首的直销企业在保健食品(主要为基因营养素)营销上也创造了不凡的销售业绩,安利从2000年不到10亿的销售额飞跃至2002年的30亿,再到2003年的50亿,颇让那些固守“广告砸市场”理念的保健品企业大跌眼镜。这无形中给一些保健品企业带来了在营销模式抉择上的困惑与彷徨:“广告模式”将死吗?分销模式已光辉不再吗?直销模式会主宰保健品营销吗? 分销模式图变 保健品纵横中国市场二十多年来,产品流通主要是通过渠道分销来实现的。在保健品营销的分销模式下,主要有两种操盘手法:广告操盘模式和服务操盘模式。对于广告操盘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厂商广告推广法和区域包装推广法。全国有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再加上那些难于统计在内的小企业,主要依靠广告操盘模式,只不过实力强的保健品生产厂商采取厂商广告推广法,实力差或寻求“赚巧钱”的厂商则把风险转嫁给经销商,由经销商负责产品在区市场上的包装推广,即区域包装推广法。所谓厂商广告推广法是保健品生产厂商采取自行投入,以强大广告攻势拉动市场,促进终端销售,经销商则基本无广告投入之累;而区域包装推广法则是在区域市场采取经销商买断、包销等模式,通过在区域市场上广告拉动下开展销售,所采取的媒体通常以报纸为主,电波媒体、店面为辅,广告费用由经销商自担。但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炒短线”行为屡屡发生,如果短期内产品销售不畅就有被经销商甩掉的可能,产品就会在这个区域市场里“烂掉”,结果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更别提品牌形象的塑造。目前,这种模式很流行,深为那些采取OEM(贴牌企业)的热捧。在产品招商之前,保健品生产厂商就对产品进行包装策划,完成软性广告、硬性广告文案、缮稿,从空中到地面,乃至终端,供区域市场经销商操盘时使用。同时,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各区域市场出现了很多以“广告+推广”为特色模式的综合性保健品、OTC营销公司。虽然在区域市场上的广告推广费用主要由区域经销商来扛,但区域经销商通过买断、包销等模式也获得了极低的价格和广阔的利润空间,广告费也自有出处,只要产品具有潜力,区域经销商不会在意广告费。目前,很多减肥、增胖、抗肿瘤等保健品都很热衷这种模式,差异于太太口服液、脑白金等产品采取的生产厂商广告推广模式。 以“广告轰炸”为特征的分销模式很传统,但其实质上是在分销体系下作出的必然营销反应。保健品产品功用相对复杂,要实现营销,必然需要强大的推力和拉力。对于保健品即使在终端(药店、商场、超市等)有人员推力,但这种推力无论是在辐射范围、服务深度等方面都不如直销,对消费者缺乏跟踪,营销沟通不够深入、系统、个性,因此产品营销自然要依赖于广告的拉力,通过广告在提升企业、品牌、产品知名度的同时,通过广告辅助性地完成消费者教育、促销这一重任,因此“广告模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实,保健品企业或经销商面对高额的广告费,即使产品利润空间再丰厚,操作起来心里亦是如履薄冰。尤其对那些“炒短线”的区域经销商来说,广告投入风险更是不言而喻,赔赚更无定数,产品不赚钱就甩成为他们的操盘守则。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越赚钱企业和经销商越敢投,否则就胆战心惊,结果进入一个难于控制的恶性循环,使保健产品营销对广告产生严重的依赖性。然而,这只是“广告模式”下的分销体系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广告过度暴露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构成了广告风险的另一面:产品功能风险或社会形象风险,诸如因过度暴露引发媒体质疑而形成负面传播;二是存在巨大的渠道风险,尽管买断、包销可以化解保健品生产厂商的风险,但更多的还是通过传统分销模式,这就存在着渠道风险;三是产品进入市场速度慢,产品在市场流通效率低,尤其是在保健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情况,“慢鱼”就有可能被“快鱼”吃掉,或者丧失市场先机;四是资金回收周期长,资金占用多,即使是旺销中的脑白金也曾遭到货款回收问题的困扰;五是巨大的广告风险,既然是投入,产出就有几种可能:大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甚至投入了也没产出······然而,这并不是“广告模式”走向终结的最根本原因。 2003年下半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就中国公众的保健品消费,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做了大型调查。调查显示,由于现在保健食品的广告泛滥,致使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广告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感。其中,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保健品广告非常感兴趣,喜欢观看和收听保健品广告;15%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而有多达58%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的广告不感兴趣;21%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喜欢观看和收听保健品广告。对于保健品广告的信任度,表示不信任保健品广告的占53%,表示非常不信任保健品广告的占34%。在对于保健品广告的欢迎或不信任的同时,被调查人群日益注重保健品的口碑,其中38%的被调查者只有在了解亲友对保健品使用情况之后,再决定自己的购买何种品牌;56%的被调查者在咨询过有关专家(主要是医学专家)之后,再决定自己购买何种品牌的保健品;75%的被调查者通过自己尝试和收集身边的例子来决定自己所要购买的保健品品牌。数据说明,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消费者已趋理性与成熟,使广告的公信力降低,“跟着广告走”的被动消费、盲目消费与畸形消费正在成为过去,“轻广告重口碑”日益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足以说明保健品营销模式下的传统模式——“广告砸市场”模式已日薄西山,市场正在终结这种模式,这才是主要原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健品传统分销时代的终结,因为一些保健品厂商也认识到口碑传播对于营销的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口碑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包括企业面向新老客户的深度传播和老客户对新客户的忠诚传播(营销上称之为“以旧带新”)。在此思路下,保健品厂商在分销模式下进行了营销创新:在营销组织上采取“总部+经销商”模式,由经销商运作区域市场,由经销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而不是终端商。目前,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操作模式,诸如会议营销、顾问营销、旅游营销、数据库营销、社区营销、俱乐部营销等,通过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深度沟通、个性化服务创造销售业绩。其实,这些营销在本质上都是服务营销,这是保健品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这一新形势下而采取的创新,在市场上有着很强大的生命力,其成功营销机会并不见得比直销少。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