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不是金--细数雀巢“问题奶粉”新闻公关败笔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一向信奉“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的跨国品牌,似乎尚未吃透这句“本土化”古语,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的语境里的意思。 于是,在“亨氏‘苏丹红’事件”、“高露洁牙膏事件”、“宝洁SKⅡ事件”等等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又出现了雀巢“问题奶粉”事件。 “雀巢事件” “雀巢事件”的原委,要从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一份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说起,报告指出,“雀巢金牌成长奶粉3+”被发现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 更早的线索则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的《雀巢早知奶粉有问题》提供的,即雀巢早在5月25日的前十五天(即5月10日)就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合格。 这段时间,雀巢公司做了些什么? 其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一直保持沉默。 十五天过后,抽检报告发布,雀巢又做了些什么? 就是闪烁其词,即始终没有给广大消费者和媒体一个合理的答复。 笔者仅想从专业的角度,对雀巢事件的新闻公关败笔,做一初浅分析。 败笔一:错失时机 上面提到,早在浙江省工商局未把抽检报告公之于众时,“中消协”就给了雀巢方15天的时间来说明情况的,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个重大机会了,只要能够积极的进行各方面公关(消费者层面的、消委会层面的、媒体层面的),证明自己的坦诚,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么多被动局面出现。 令人吃惊的是,这段时间雀巢什么都没有做,且一再声明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是安全的。 其实,在这一阶段,雀巢公司首先应该对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个大致性的预测,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新闻公关,真诚地面对媒体,比如说可以主动找媒体说明情况。 雀巢没有这样做,其结果是,短短几天时间里,几百篇新闻,无一例外地都是对雀巢不利的报道,加大了原有危机的程度。 败笔二:与媒体缺乏沟通 当危机发生后,雀巢公司不是主动的找媒体进行自我证明或者想办法消除不利影响,而是努力的回避媒体的发问,似乎是统一了口径似的,一概回答不知道,或者是没时间。 雀巢把时间花在说明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虽然不符合国家安全检测,但是符合国际标准”,这里,雀巢又忘记了“本土化”的内涵。 在新闻公关中,媒体是什么,就是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桥梁有什么作用,就是在两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使之和谐发展。 雀巢犯了新闻公关的大忌:即没有把媒体管理纳入危机管理体系中,也没有对媒体的主动关注做出应有的积极的回应。 雀巢可能低估了我们“本土”媒体的批判精神。 一个例子是,《南方都市报》5月28日一篇有关雀巢风波的报道,报道指出,雀巢的碘风波升级,文中就“控制原料奶中碘含量不超标,属于高难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吗?进口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是否应该遵循中国本土的标准?”等问题向雀巢公司致函,但是直到记者截稿时止,雀巢公司仍没有时间做出答复,雀巢中国拒绝接受采访。 撇开《南方都市报》的全国性的影响力不说,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媒体,在这个节骨眼上,雀巢公司也应该至少有点反映。但是,雀巢公司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味的拒绝。 拒绝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给媒体和消费者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也埋下更大的危机,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也将更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