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新经济从“电动车业”起飞 众所周知,中国电动车业由原来的春秋战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动荡、竞争加剧的时期。从2003年的“福州事件”到2004年的交通安全管理法规的出台,全国电动车市场相继上演了喜忧参办、各式各样的地方戏。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电动车担当主角的大剧始终以“品牌、规模、成本”这一剧情红线贯穿始末。 2005年,中国电动车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持续迅猛。据保守估计,全国电动车这一新兴行业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至少要达到200个亿,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低估,2005年电动车业将为成为中国新经济财富的新亮点。 序幕——进亦忧退亦忧 2004年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可分为四大版块即:第一集团江浙版块、第二集团天津为代表的北方版块、另外还有广东为代表的南方版块,以及刚刚兴起的山东版块等,其中年产销辆在6万辆以上的规模企业已控制全国近70%的区域市场,因而整个市场运行大体平稳,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年产销总量在686万辆左右,其中浙江为215万辆、江苏为163万辆、天津157万辆、上海90万辆(删:还有部分贴牌企业163万辆左右),年产销量10-15万量的规模企业已经形成,比如浙江的金华绿源、江苏的苏州和平等,市场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里面同样潜伏着市场动荡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认识,态度爱昧 致使消费者心里存有疑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电动自行车的认识不尽一致,电动自行车是否属于非机动车管理,全国各地的做法也不相同,有的省市还明令禁止销售、上牌。有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比较严重,全国尚未有统一的政策,电动车企业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2004年,国家对电动车正式纳入“非机动车”管理,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售后服务,想说爱你不容易 因为电动自行车不仅有机械问题,而且存在电器、电路的故障等,一旦出现毛病,需要在维修点由专业维修人员来处理。对一个新产品,如果销售量不上规模,便会制约服务网点的铺设和维修服务体系的建立。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委托经销商承担售后服务工作,很难做到及时全部处理质量问题,随着销售量的增加,市场的拓展,维修问题更加突出。有些企业自身力量有限,又急于扩大市场,往往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有些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销售不畅,经营陷入困境,售后服务更难以保证。 产品质量,存有切肤之痛 电动自行车目前还是处于成长期的产品,虽然其性能基本满足消费需求,但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电池的重量、使用寿命、续行里程、充电时间等方面还不完全满意。部分小企业仓促上马,技术力量缺乏,对电动自行车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控制认识不足,导致质量问题较多。电动自行车标准化程度还不高,零配件互换性较差。另外,电动自行车技术上的完全成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企业竞争,规则不一 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进行产品研发,主要零部件均从市场购得,自己只能生产少数小配件,基本上*装配为主,产品质量很难保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有实力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产品的竞争力更无从谈起。所以才引发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恶性竞争,影响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长远发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