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新:在宿命的赌博道路上前进 背景:4月17日,夏新公布,其3G手机将于今年12月上市。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表示,夏新肯定将抢在3G牌照发放之前生产其3G手机产品,并从第二季度开始就将正式在厦门生产基地批量生产3G手机。据李晓忠透露,为了抢夺3G市场,夏新已经在3G手机开发上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然而,对于夏新的又一笔巨资投入,业内人士称不看好夏新3G前景,主要原因是夏新总在扮演热门产业的追逐者。 夏新,这个年轻的品牌,在夏新电子上市不到7年的时间里,其业务触角已遍及所有热门行业,无论是九十年代的录像机热、影碟机热,还是近几年的手机热、汽车热、3C热、3G热、液晶电视热,夏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热潮。 然而,无论夏新怎样努力,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夏新只是一个名牌企业,与真正的品牌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究其原因,从夏新的发展历程中就会发现一种宿命,即夏新电子始终是一个热门产业的追逐者,无论是影碟机热,还是手机热,夏新的辉煌始终犹如“昙花一现”,绽放之后迅速凋敝。这使消费者还未体会到下夏新品牌内涵,便已在市场上看不到相关产品。 对此,公司决策人士也曾在媒体上回应道:任何企业都应该做产业的投机者,因为每个产业都有兴衰,企业只有把握住产业机会,才会创造财富和价值。因此是否能抓住投机的机会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然而,有着如此经营之理念,夏新电子的多元化结局将会是怎样? 夏新电子的一位管理者曾对媒体表示,夏新的战略是寻找产业中的发展机会,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钻。夏新电子两次转型至碟机、手机的成功,使它似乎可以有理由说这种话。但是,在不断的产业追逐中,夏新电子的竞争力是什么呢?未来哪一个产业是可以依托的呢?夏新电子是品牌多元化还是盲目多元化?品牌多元化又该如何理性出牌?(背景来源:成功营销杂志) 追逐热点本身,并不是好或者不好的判断标准,一个企业选择或者不选择这样的道路,与这个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地位密切相关。 夏新的案例,在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中,是一个典型。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个性化现象,而是国内企业共性的表象。 从全球产业分工来看,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已。在消费电子领域,上游的技术研发主要掌握在欧美、日本以及新兴的韩国手中。如果借用政治概念进行划分,我们的企业只是处在第三世界。对于这些第三世界的企业来说,上游环节的任何波动,都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上游环节的波动幅度为1,那末端的国内企业,波动的幅度将会是3,甚至更多。 夏新当初凭借手机成为明星企业,但它能够成为明星企业,仅仅是因为那些上游企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在某个非核心环节出现了失误,才给了它可乘之机。当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在快速弥补了短板、纠正失误之后,在上游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生产领域实力薄弱的夏新,以及其他类似的国内企业,生存空间就极度地缩小。如果不想被淘汰,它们必须选择新的利润来源点。但它们根本不具备创造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产品热点的实力,那只好去追热点。对于夏新这样的企业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追逐热点,是商业的现实造成的,也许它们本身并不愿意,但它们在上游领域的实力,决定了它们必须是机会主义型的贸易公司,什么产品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就销售什么样的产品。这是它们的宿命, 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国内,与夏新相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总是频繁地进入某些产业领域,只不过别的企业在进入新的产业时,没有退出原来的产业,或者在退出时比较隐蔽。 在面临上游企业波动,或者具有完整产业链企业的压迫时,国内企业还有一种选择——进入上游环节。但进入上游是否就是合适的选择,现在也很难下结论。因为进入上游的风险也很大,不论是自己投资研究技术还是和国外机构合作,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国内企业来讲,也是一种赌博,而且这种赌博的风险也很大,因为并不能够保证投资研究的技术就必定成为领先的技术、可产业化的技术,基于这种技术生产的产品就必定成为主流热点产品。 像夏新这样的企业,虽然声称进入某个产业,但实质上,它们进入的仅仅是这个产业的末端,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只是对现有的、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应用化而已。甚至有时候仅仅是进入某个产业的销售环节而已,所有的核心技术、成型产品,都可以通过借助社会资源来完成。比如平板电视领域,在产品的生产上,就完全可以委托台湾等地的企业来完成,在国内销售时,贴上自己的品牌就行。采用这样的策略追逐热点,真正的资金投入并不是很多,进入和退出在资金上的障碍也不是很大。只要选对产业,实现阶段性的盈利,为企业长期发展积累资金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在品牌认知方面,国内的市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排挤这样的行为。国内不像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各个品牌都比较成熟,消费者对每个品牌都有固定的认知。国内现在的新品牌层出不穷,大部分品牌都在不断地进入新的产业,眼花缭乱的变化,让消费者仅仅能够记住某个品牌,根本没有办法对某一品牌有明确的认知,或者是把它与某种产品、某个产业建立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商业环境给了机会主义者以生存的空间。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85953987,电子邮件: brandl@sin.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