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营销策略 > 入世:医药企业面对挑战

入世:医药企业面对挑战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七期, 2000-07-20, 作者: 梁毅朱瑶瑾王越, 访问人数: 5368


  药品是世界贸易额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世界医药市场的规模逐年提高,从1970年的217亿美元增长至1998年的3300亿美元,其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在7%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预计2002年将达到4110亿美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在8%左右。

  据测算,人均生活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药品消费水平将增加1.37个百分点。我国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由1993年约50元增长到1998年近150元,每年以16%的幅度加速增长;再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药品消费仅为日本的1.6%,为美国的2.3%。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医药商品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自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在天津建立首家合资制药企业以来,其他国际一流的制药公司,如GW(格兰素——威廉)、BMS(百时美——施贵宝)、SKB(史克——比切姆)、默克、拜耳、罗氏等纷纷通过向我国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方式,抢占我国医药市场,迄今,世界25强跨国大制药公司(集团)中已有20家在我国站稳脚跟。目前国内药品市场规模约为1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企业产品约占50%的市场份额,“三资”企业约占35%的市场份额,进口药品约占15%的市场份额。

  国外最新研究分析报告认为:未来5~8年内,中国的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10%,也就是说我国医药商品净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进口药品(包括三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在我国医药市场所占份额,1993年为11%,1994年为14%,到1997年已达到了40%左右。自1987年丹麦一家公司生产的胰岛素最先通过卫生部进口药品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一张药品进口许可证起,到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50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的药物获得卫生部颁发的进口药品注册证,而随着加入WTO的临近,进口药品品种和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多。从长期看,我国临床治疗需要的专利药品将主要依靠进口,进口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将可能达到70%。国外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结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药品三级批发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解体,代之以多渠道、少环节、多点购销、相互竞争的药品流通格局。医药流通领域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6500家,药品零售企业多达119000家。企业多、规模小、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医药流通组织结构极不合理。医药市场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使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全国医药商业现有销售利润率仅为0.27%,有15个省医药商业出现汇总性亏损,亏损总额超过10亿元。国家虽然允许并鼓励有条件的医药批发企业实行跨地区兼并或联合,并提出医药零售连锁可依法在异地设立分店,但实际上各地药品经营仍以区域性为主,地区医药市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跨地区兼并药品批发企业或在异地设立零售连锁分店的实例屈指可数。

  迄今为止,我国一直限制外商进入国内医药商业进行投资经营或合作经营,但中美已就中国加入WTO签署协议,开放药品批发、零售服务领域已成定局。据了解,除超过二万平方米的药品配送机构和超过30家以上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其他则不做限制。进入WTO以后,随着关税的减免、非关税壁垒的废除,国外产品将对一些国际竞争力差的领域造成冲击,竞争的激烈必然会使国有企业按照国际化的模式进行整顿,提高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将有一部分员工因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下岗、转业,同时也会有一批新的高科技人才进入到企业中。估计在今后5年内将有一批药品企业破产或停产,将会减少一大批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员工则要经过必要的培训后才可重新上岗。

  从行业管理方面看,我国涉及医药行业发展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承担,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性不强,加入WTO将促进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医疗保险制度是基本社会福利,保险支付范围的制定和与医疗保险有关的药品价格管理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其管理也不受WTO货物贸易协定的约束。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高、投入高、收益高的产业。以著名的跨国企业GW公司为例,1995年其全年药品净销售额达125.7亿美元,比我国整个医药工业6000家制药企业1997年全年的销售总额还多。GW公司等世界跨国大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推出的主打产品一般不超过10种,集中力量形成优势打“歼灭战”,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却贪大求全,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GW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的费用占总销售额的30%,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形象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市场调研。而我国医药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总体上尚不足销售额的5%,却忙于或热衷于搞以非正当竞争内容为主的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对比来看,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形势极不乐观。

  那么,面对加入WTO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策何在?我们认为:

第一,要和国外大制药公司进行竞争,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只有建成一批有强大资本实力和规模实力的“航空母舰”与之抗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或改制一批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的现代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效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新机制,通过企业资本的运营活动,进行购并、联合、控股、参股,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树立起以药品经营为主业,集科、工、贸乃至金融为一体的大型或特大型经济联合体。在组建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或联合体时,要十分注重把握好规模和企业发展实际状况相适应这个尺度,既不能安于现状,人为地阻碍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不能盲目扩大企业规模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此外,医药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要有定位,包括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产业定位,特别要注重企业集团主业的中长期发展,只有搞好主业,多元化开发才有坚实的基础。企业集团组建后能否成功运作,还取决于其内部管理水平,要使重组后的庞大资产高效能地运作,这种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内部产权必须明晰,还要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医药企业必须成为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的主体。

  在当今医药市场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的主体只能而且必须是企业自身。离开企业的生产现场以及与顾客相关联的营业现场,要进行极为细致的技术开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医药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或进行共同开发,为了确切把握技术核心问题的实质并使其实现商品化,自己也必须有充分的技术力量。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在需求的“种子型”技术,并尽早进行技术的积累,尽量缩短研究和开发的时间,才能走在同行的前列。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除了企业应努力培育自有的科技开发力量外,还必须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鼓励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产研联合和产学联合,这种联合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松散型的结合或合作。此外,国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高层次或优秀开发人才向企业流动,企业也要为这些人才营造能让他们施展才华、谋求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三,完善现有的药品价格政策。

  目前大多数的进口药品仍可以自主定价,这些药品价格可以在包括高折旧和高广告费在内的基础上,再加30%产品研究开发费、30%市场开发费和30%的利润。而国有制药企业所生产药品的价格则大多数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不能随行就市,也不能随上游产品价格的升降而及时调整,这就导致了进口药品同国有企业生产的同类药品的价格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江西某药厂生产的“咳快好”,每片0.10元,而同样成份的进口药品价格每片为1.80元;上海某药品骨干生产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儿童退热片,疗效颇佳,过去深得医生和患者的好评,但近来销路却一直不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药品价格便宜,一包为0.12元,经销商卖出一包只有0.012元的毛利,而同类进口药品价格是其几十倍,毛利更是高其百倍,经销商和医院当然乐此不疲。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国有医药企业很难有所作为。我们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产药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对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实行统一价格管理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应让消费者和市场对两种产品的取舍作出公正而又客观的选择。

第四,尽快改革现行医疗体制和医疗制度。

  如公费医疗、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等等体制和制度上的“沉疴”,是造成国内医药市场混乱和医药企业间非正常竞争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加入WTO后,将给国外大医药公司迅速抢占我国医药市场提供更多的可乘之机,这些大公司凭籍自己的巨大优势和资金实力,大打广告宣传战、价格战和回扣战,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药品经销商和医院将会纷纷就范。就以目前情况来看,据北京市卫生局物价处调查,北京一些医院使用进口及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已高达98%以上。因此,对业已存在的体制上或制度上的弊端一定要下决心彻底予以革除。如果再漠视这个问题,任其发展下去,我国医药产业将在这种极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丧失其生存的基础。

  加入WTO后,我们的医药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都将直面跨国公司的挑战,更大的冲击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国外资本的进入也将带来更规范的市场运作,有利于加速医药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建立医药流通新体制产生积极作用。沉着地应对挑战,积极把握历史性的机遇,力争化被动为主动,除此我们别无选择。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3篇)
*医药企业:我们没有赚取暴利! (2003-04-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孙文军)
*洋药企:做好市场招招领先 (2002-12-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宇)
*中小型医药企业如何在短期内增加销售额 (2002-07-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袁舰波)
*对某药厂的营销病症分析 (2002-04-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玉民)
*医药企业 营销如何创新? (2001-11-22,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刘海峰)
*CSI工程:医药企业营销竞争的新要素 (2001-08-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恕)
*医药代表是医药企业的形象 (2001-06-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朱俊璞)
*医药英雄起舞21世纪 (2001-03-09, 中国经营报,作者:赵红)
*试论医药生产企业营销方式发展趋势 (2001-02-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钧)
*应对挑战 医药界改制降价 (2001-02-05, 《销售与市场》2001年第一期,作者:师金)
*中国企业及早“防洪” (2000-12-20, 南风窗,作者:T·Saywell、徐建英 )
*中国医院,等待品牌 (2000-11-03,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十一期,作者:罗清启)
*如何运作医院市场终端 (上) (2000-09-27,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九期,作者:牛正乾)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