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株药草与产业链上的四个企业 青蒿素是一味治疗疟疾的良药,2004年5月,WHO(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青蒿素类药品作为抗疟疾治疗的一线用药推荐使用,从2004到2008年,仅WHO的采购量总和将达到9亿美元。巨大的机会直接引发了青蒿产业的大爆发。 中国是青蒿素的主要产地,占全球总产量的90%,按理说在这场商业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先机,可是,围绕着青蒿素的产业链条,从原料草的种植到有效成分提取,再到最终成为药物制剂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但不同环节的核心技术却被不同企业掌握,而中国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地位始终只是低端的原料供应商。 围绕一个横空出世的商业机会,在中国西南部,一幕错综复杂的商业故事急不可耐的上演了。故事的主角包括来自瑞士的诺华公司,中国本土企业华立集团,以及华立集团旗下的华立控股(000607)和昆明制药(600422)。故事中,外资巨头的眼光盯在了更大程度掌握原料来源上,而中国本土企业也始终没有放弃试图向产业链上游上溯的努力。 复杂关系 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青蒿原料产地,华立系是青蒿产业大爆发中的最大受益者——华立系旗下的华立控股是国内主要的青蒿种植企业,而华立系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昆明制药则是青蒿的有效提取物——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 瑞士诺华公司是表面上青蒿素生意的最大赢家,因为2005年,作为世界最大的青蒿制剂生产商之一,瑞士诺华公司就从WHO获得了6000万人份的Coartem(蒿甲醚+苯勿醇)大单,这占据当时WHO订单的90% 。但回过头来它又不得不和华立系发生关系,因为昆明制药是诺华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且已经通过诺华的供应商资格认证。 馅饼还在不断长大,但不管是瑞士诺华、华立集团、昆明制药还是华立控股,把它吃好都非易事,他们都在不断变阵以求得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地形。诺华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它能够摆脱原料被少数供应商控制的事实将能更大程度的掌控产业链条和攫取商业利益,而同时,诺华本身还面对赛诺非等其它医药巨头的竞争以及WHO采购方式改变的风险。而对于华立本身,在这场试图摆脱低端原料提供商角色,向产业链条上游迈进的奋斗中,将两个远离其总部的,分别属于重庆和昆明地区的上市公司有效整合也绝非易事。 7月5日,华立系开始迈出旗下医药产业整合第一步。华立系旗下的两家医药上市公司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发布公告称,二者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华立集团将其持有的昆明制药29.34%的股权、武汉健民4.01%股权,与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76.77%的股权进行置换,资产置换涉及金额约为4.14亿元。市场对此次华立系整合的目的和效果存在质疑,因为没有生产制剂的能力,昆明制药的蒿甲醚的利润率仍牢牢控制在国外巨头公司手中。实际从2005年4月中旬以来,虽然手握巨额订单,但是,昆明制药的二级市场股价一路下跌,从7.46元(复权价格)一路跌至7月12日的最低价3.46元。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