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乳业 输在“资本”? 东窗事发 新年以来,光明乳业似乎流年不利,频频成为舆论谴责的焦点;股票市场上不断遭到投资者的抛售,不止一次出现跌停板情况。先是高管自定游戏规则获得巨额股票奖励;如今则因为一个子公司出了麻烦再次影响公司品牌与声誉。 6月5日,河南电视台首先报道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6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杭州出现光明“早产奶”;6月13日,《中国经营报》又刊发了题为《光明乳业后院失守?》的文章,认为光明乳业大本营——上海也被怀疑出现“早产奶”…… 新浪财经日前调查显示:约8.5万人参加的网上调查,有6.8万人表示将不再购买光明牛奶,比率高达80.12%。由于光明乳业事发后的解释并未能取信网民,66433人认为光明乳业会加工变质牛奶,占投票人数的77.85%。光明乳业的品牌信任度大幅下挫,形象不再光明。由于受 “回奶事件”和“早产奶事件”的影响,光明乳业的股票也开始阴跌不止,尤其6月15日以跌停板收盘,市值损失已高达2亿元人民币。光明乳业的四位持股高管在这轮下跌中也损失惨重。光明乳业2004年年报显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佳芬持有458697股,副总经理兼董事吕公良持有201200股,副总裁张华富持有144500股,副总裁郭本恒持有93100股。在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后,如今王佳芬损失38.9892万元,吕公良损失17万元左右,张华富损失12.28万元,郭本恒损失7.91万元。光明乳业四名高管合计损失76.2872万元。 这就是资本游戏的神话。 快速扩张 在领军人物王佳芬及管理团队的带领下,短短13年,上海农垦地盘上几家半死不活的牛奶场就一跃成为行业老大。2002年,光明乳业更是携资本之势向全国进行扩张。可以说,能有今天的地位,它靠的不仅是自身盈余的积累,更是借助了资本这个利器。从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和历年来的年度报告,我们便能够厘清光明乳业的扩张轮廓。 光明乳业的扩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上市前和上市后。2002年8月上市之前,光明乳业就凭借自身资本积累和盈余积累,于2000、2001和2002年上半年进行了快速扩张。成功上市之后,又于2002年下半年和2003、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其中以2003年为盛。大规模的并购,使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10.92亿元直线飚升到2004年的67.86亿元。 通过扩张,光明乳业成功实现了全国战略布局。其上海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乳制品)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45%下降为2004年的28.53%。而外地的主营业务收入(乳制品)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55%上升为2004年的71.47%。光明乳业成功实现了“立足上海、利用全国资源、面向全国市场”的产业发展方针。 上市前,作为一家优秀的乳制品制造企业,光明乳业就有着优秀的创利能力。上市之后,凭借资本市场募集而来的95039万元资金,更确立了以资本拉动产业发展的方针,演绎了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双轨发展格局,加大了收购兼并步伐。2002年9月14日,光明乳业与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闪电联姻,成立了湖南光明派派乳品有限公司。这是光明乳业上市之后的第一次并购,标志着光明乳业启动了上市之后的并购战车,而这距离光明成功上市仅仅半个月时间。随后一年里,2003年,光明乳业就新增控股子公司17家。2004年,光明乳业再新增控股子公司5家。给光明乳业惹来麻烦的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就成立于2004 年2 月,光明乳业在其中持股比例为60%。 但是,上市后的大规模并购活动,并没有带来主营业务和利润的相应增长。相反,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和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全国布局基本稳定之后,光明乳业难以避免并购所能带来的市场扩大效应的递减规律。而在大规模扩张背后,集团四位高管却获利颇丰,根据利润总量的指标,光明前后提取了1000多万元的奖励基金,用以从二级市场购股奖励王佳芬为核心的四位高管。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