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龙危机:资本与实业的较量 又一个资本高手的崩塌。 健力宝总裁张海刚刚被捕,媒体一篇讨伐声中,又一位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科龙电器的董事长顾雏军被立案侦察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中国证监会已将顾雏军等人涉嫌经济犯罪的有关资料移交公安机关,经公安机关审查立案。日前,佛山市公安局已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董事兼副总裁严友松、财务督察姜宝军、财务副总监晏果如、财务资源部副部长刘科以及深圳格林柯尔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细汉等涉案人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顾雏军是国内A股市场和香港股市上赫赫有名的资本运作“高手”,其2001年通过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进入广东科龙电器公司,进而相继控制了国内4家上市公司,在市场上号称“格林柯尔系”。顾雏军在1989年以“顾氏热力循环理论”新技术闻名于业界,其后参与创办了多家企业,包括“华(明下加空)集团公司”、“绿冷集团”、“格林柯尔集团”。其中赫赫有名的格林柯尔集团是其在相关成立的股份公司,在1997年时便被冠以“欧美生产和销售无氟里昂新型制冷剂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称号,此后顾雏军的系列收购整合活动都是基于该公司,在国内名声大噪,却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被视为是“整合与拯救国有资产”的资本家与实业家,挽救濒临倒闭边缘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又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阴谋家与投机家。数年间,顾雏军动用据称有40余亿元的资金,相继参与和收购了吉诺尔、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阳轴承等公司,涉及众多国有企业,掌控麾下制冷剂、冰箱和客车三大产业。媒体称之为“格林柯尔系”,在国内资本市场名声大振。 顾雏军使用财务手段,把一些经营困难但生产条件较好的国有企业的账面亏损做大,然后再低价收购这些企业。一旦收购完成,再利用类似的财务手法,制造“收购后赢利”的假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将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的举动归纳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等七种手段,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一时间,顾雏军成为“峰头浪尖”人物。 其实顾雏军的操作手法,并不高明,打着拯救经营不善国营企业的他以低价接手上市公司后,通过大幅提高费用、计提、摊销等会计手法,让公司一次性亏个够,或者称之为“洗个大澡”,公司把包袱都甩给了过去,这样第二年很容易扭亏为盈了。这样的操作手法,可以说稍有财务常识的人都清楚里面的问题,但为什么在顾雏军饱受非议的2004年,他与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联合发布名为《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调研报告却认为,科龙短短“半年内”就扭亏是经过“战略性整顿”,主要原因在于压缩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此报告出台后,顾雏军成了实业英雄,当时顾氏曾放言:“如果有一天我把汽车做得像冰箱空调一样好,你们是不是才相信我是个能人?” 2005年,在一片质疑声中,顾雏军并没有保持低调,仍然频频在媒体和一些论坛上亮相,阐释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略,表面上看是若无其事,闲庭信步,实则是为了保持公众对科龙的信心,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形象,否则,媒体可能会象当年追杀德隆集团一样,穷追猛打,不依不饶,反而让公司步履维艰。但一切的努力,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处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峰头浪尖上,顾雏军难逃一劫。 我们由此想到了与顾非常相似的原健力宝总裁张海,也是资本运作高手,也是从资本走向实业,也是因为挪用资金而被捕。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被打下去的人,再上来的可能基本没有了,因为犯的事不是越查越少,而是越查越多,窟窿越来越大。越来越的案例表明,资本高手如果过多地陷入到实业中,反而会成为他的“滑铁卢”,毕竟这两个行业存在显著差异。 顾雏军终于在大家的高度关注中出事了,似乎并不意外,但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