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商务何日成功 据报道,199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2亿美元,199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26亿美元,1998年销售额达50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近20倍。目前电子商务交易额正以成10倍的速度增长。世界贸易组织估计,2000年销售额将达3000亿美元。Deloitte咨询公司预测,2002年电子商务营业收入可达10000亿美元,是1997年150亿美元的73倍。 看到电子商务的美好前景,中国的因特网,忽如一夜春风来,电子商务遍地开,正以每天诞生两个电子商务网站的速度迅猛发展着,已由去年初的100家,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家。而从信息产业部信息推进司发布的《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来看,在多达一千一百余家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中,去年网上购物(不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拍卖)总交易额才5500万元,只占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018%。目前中国网民中参与消费类电子商务的比例为28.6%,参与过网上购物的为20.3%,其中超过6成在过去1年中只有过1~2次购物经历,仅4成的中国网民对其网上交易感到满意。 电子商务,看上去很美,听起来优雅,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大规模开展就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人们购物观念和方式陈旧。在中国,传统的购物习惯是“眼看、手摸、耳听、口尝”,相信眼见为实,而且,由于商家缺少信用,当面还卖“水货”,又有多少人敢随便在网上只凭介绍购物。美国有一套完整的商业信用体系,商家对卖出的商品可以承诺一个月无条件退货,中国有哪个商店敢这样做,不亏得一塌糊涂才怪!另外,中国人的生活并非很忙,远没有达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地步,特别对许多家庭主妇来说,“逛街”仍然是一种享受,而网上购物剥夺了她们的这一享受。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还缺乏电子商务的商业大环境。从事电子商务的主体——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远未完成,仅仅处在起步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1)》,有42.70%的单位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已建的网站也只有41.15%的网站每周更新。而美国有99%的企业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 其次,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互联网出口带宽不到400兆的网络速度太慢和网费太贵,一直是网民对互联网不满意的两个重要原因。目前,网上的商品并不比商场的价格便宜,有的甚至更贵,网民为什么要再花钱上网去购买呢? 第三,我国网民队伍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网民基数太小。根据CNNIC的报告,截至1999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只有890万,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增长到一千多万。这么小的消费人群只相当于一个武汉市的人口数量,自然难以形成电子商务的旺盛人气。更何况几百万网民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是网上购物(B to C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者,而且购买的只是一些特殊的小物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第四,我国网络支付、配送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远没有完善。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用的都是土洋结合的办法,信用卡、借记卡、储蓄卡、邮局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支付方式混合使用,但网民多采用在线订购,离线支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网站。因为,我们的信用卡体系还很不发达,持卡人还很少,而又上网又持卡的人就更少了。在配送方面,目前网站与其供货商和配送单位采用的多是传统沟通方式,比如EMS和同城快递,效率极低,根本不能体现“无须远行,无须久等”的电子商务的优势。一家企业不可能为了进行电子商务,就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配送体系,且不说是否经济,单是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就不值得。因此,这方面还需要政府统一协调和谋划。当然,比较现实的是采用现有的配送渠道,使它可以为电子商务所用。如邮政体系,实际上一直在从事各种货物的物流配送,相对于电子商务需求来说,欠缺的仅仅是足够快捷的反应速度和合理的配送价格。另外,网络的安全认证体系也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而没有实现在线支付、快速配送和安全认证,电子商务肯定要沦落为变质的传统商务,它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交易成本,使网上商品的价格缺乏竞争力。据最新的调查显示:86%的人表示不会以任何形式进行网上金融交易;88%的人表示不打算在网上购物。 第五,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尚是一片空白,这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的询价、成交、签约,涉及许多商业秘密和公众隐私,因此,既要保证电子商务方便快捷和资源共享,又要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和保密,还要保证国家能监控和收税,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上述这些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障碍,也并非一天两天能够解决。因此,电子商务在中国取得成功也还不在今夕明朝,乐观的估计在五年以后。当然,B-B的电子商务可能成功得早些,不过,考虑到当面交易还扯了那么多的三角债,也使人无法乐观。不过,电子商务终究是发展趋势,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次重新洗牌机会。企业决不应漠视它,但电子商务也不会一抓就灵,马上出效益。因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提早介入,并将电子商务进行到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