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化线与专业线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与比较 一、日化线竞争态势的衍变概述: 1、资本层面的竞争 虽然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本土的日化企业经历了一次繁荣的高潮期。譬如说“活力28”、 “白猫”、“熊猫”、“海鸥”、“桂林”、“天津”、“中华”、“美加净”等一大批名牌产品活跃于神州大地。对于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化市场来说,这些名牌的诞生和活跃,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都是在“计划经济”的“遗传”下处于相对竞争并不激烈的市场氛围当中。所以,准确地说,中国日化行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始于外资介入日化市场。这从官方的数字可以明确证实这一点:1985年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为10亿元,1990年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上升为40亿元,1995年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为190亿元,1999年完成销售额300亿元! 也就是说,从八十年代末以宝洁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日化市场以后,中国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1985年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为10亿元跃升为1990年化妆品工业生产总值的40亿元!也因为外资的强势进入,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选择了合资的道路,却因为热衷于“合资”而盲目地疏忽自身的品牌价值和相应的品牌保护措施,进而被“合资”挤到“不再辉煌”甚至是“消亡”的悲惨境地!中国日化线企业的竞争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而且,在国民的印象当中,可以说相当部分的中国国民的关于化妆与洗化的意识,是由宝洁等外资企业强大的广告所教育成功的。在这个阶段,中国民族日化企业是脆弱的,也是“不堪一击”的。虽然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民族品牌坚持走与“洋品牌”抗争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十分坎坷也是遥遥无期的。更多的民族企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更不用说“革命成功”了。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日化行业的竞争体现在各外资品牌对中国日化市场的抢夺之中,体现在外资品牌对国有日化品牌的“同化”和“蚕食”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1996年丝宝集团“沙市办事处在商场门口的3根立柱上都贴上了舒蕾的巨大广告”开始,中国本土日化接连对外资日化发起了两轮大的攻势:“终端拦截”的成功突破与“广东军团”的奇迹崛起!尔后,一批民族企业逐渐壮大,终于从外资日化品牌的手中抢过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好景不长,新世纪开始的第四个年头,一个在中国化妆品行业流传了四年之久的传言终于成真,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中国公司的总裁盖保罗突然向媒体披露收购国内三大护肤品牌之一“小护士”。2004年1月23日,中国春节的长假刚过,欧莱雅又突然宣布成功收购羽西。中国日化市场的竞争视线似乎又转移到外资的三大巨头当中,民族日化品牌似乎又面临着更甚于二十年前“合资”的悲惨“并购”命运! 从以上简单的行业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实际上,从资本的角度而言,中国日化线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都在外资与中资、外资与外资之间展开,并以外资与外资角逐为主! 2、渠道层面的竞争 中国日化线的传统营销渠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条由厂家、代理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在这条渠道上,各级销售商都可以因为良好的市场反应获取高额的市场利润,从而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为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而支撑着传统分销渠道的繁荣和畅通。 而对于传统分销渠道最典型也最为成功的范例就是国内几大化妆品批发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这一大批化妆品市场的存在,也相应地带动了日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浙江义乌、山东临沂、沈阳五爱、石家庄南三条、广州兴发、武汉汉正……在过去的辉煌岁月里,这些化妆品批发市场的市场流动货物量占据着中国日化市场相当的份额!即使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外资品牌,在有中国特色的日化市场上也不得不在这些批发市场上的批发商们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各化妆品牌在渠道层面的竞争也就表现在对各化妆品批发市场批发商的争夺当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商业体系逐步瓦解、多级代理批发格局已呈老态,各大超市、卖场新兴业态纷纷涌现。而众多中小型日化企业在外资品牌如“宝洁”“联合利华”的“围追堵截”下生存犹为艰难。终于,因为丝宝“沙市办事处在商场门口的3根立柱上都贴上了舒蕾的巨大广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 于是丝宝集团开始对该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并制定了其后更为丰富的陈列、灯箱、路牌、导购等终端促销方式,刘诗伟则是负责制定推广计划的策划总裁。这场日后被宝洁所重视,被后来者纷纷效仿的终端促销模式,刘诗伟把它总结为:对手不促销,自己常促销;对手小促销,自己大促销;必要时多场出击,游动拦截,搞对抗性促销。因此,当别人还在电视广告上短兵相接时,丝宝在终端一步步抓住了消费者,用这种全方位、全包围、持续性的“野蛮”掠夺开始壮大和崛起。 “丝宝神话”的诞生让宝洁们从梦中惊醒,也让一些看不到市场希望的日化企业抓住了一线曙光。一时之间,中国日化市场掉入一场“终端包围”战中,凡日化品牌之进入市场则必言“终端”! 但“终端”并非“必胜”。2002年,丝宝持续了好几年的增长停滞了,整体销售反倒出现了2个亿的下滑。因为各类日化厂家在“丝宝神话”的刺激下都开始重视终端,结果是水涨船高,在激烈的竞争中,终端费用不断上升。长期以来,丝宝靠的就是每店必争的陈列、近一万人的促销队伍、不厌其烦的促销活动来维持市场的增长,此时这些都成了企业的沉重负荷。但如果没有大量的陈列或促销活动,则又会造成销售额的更快下降,其他日化企业与丝宝一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于是在2003年12月10,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成功收购国内三大护肤品牌之一“小护士”。而“小护士”之所以吸引欧莱雅骤出重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全国已建立的28万个销售点!对渠道的抢夺与竞争似乎又回到了“资本层面”的“并购”之中。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