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不唯盈亏论成败 近年来,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界一道扎眼的风景,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应该说,这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的表现。 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好走。以海尔为例,10年前海尔即已走出国门,时至今日也未能建立期待的国际市场地位和企业形象,其主体市场依然停留在国内。2004年,海尔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国际市场的贡献是10亿美元,只有8%的贡献率。这样低的比例,不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应该有的。2004年,中国发生了几起大型跨国并购案,除了联想整合情况尚好之外,其他几宗案子基本上是乏善可陈。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除华为之外,能称得上国际化成功的还没有,甚至有些企业的形势令人担心。 大多数走出去的企业,不仅未能实现社会期待的赢利,也未能实现企业自己期待的赢利。在人们看来,不能赢利就是失败。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表现固然令人担忧,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是不是就意味着失败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国际化成败需综合考量 现在,一说到某企业国际化出现了亏损,大家马上就会在脑子里生出“失败”二字,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在这方面,TCL可能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的。2004年中,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既而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一年时间过去了,两块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焦急的人们开始放言:TCL国际化不成功! 众多国际企业的发展经历表明,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的成败,需要多个指标综合考量。不能说一个学生一门功课没考好,这个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上学要缴学费,国际化也不是下山摘桃子。从国内型企业转变为国际型企业,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场蜕变,或化蝶,或死亡,总有两种可能。 大量国际企业成功发展史表明,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成败有五大关键指标:一,能否建立持续的赢利能力?二,能否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形象?三,能否建立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四,能否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研发体系?五,能否实施合理的成本管理?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五大条件;其中任何一项指标的优秀表现,都不能说明什么。以LG为例,进入中国已经12年,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我们不能因此说它进入中国是失败的。西门子在中国承受了7年的亏损之痛,而柯达则是进入中国10年才实现赢利。 事实上,实现短期赢利并不难,难在长期赢利下去。因此,一时的赢利不值得欣喜,一时的亏损也不必颓丧。 品牌形象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中国的短板。为什么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得萎靡不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乏力。 一个健康的市场,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市场、合理增长的市场。暴涨和暴跌都是不正常的。2003年,长虹彩电大举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初即兵败而退,我们能以2003年的表现说它是成功的吗? 企业发展的后劲来自于技术支持,而技术能否支持与研发体系建设有直接关系。这一块更是所有中国企业的短板,这个短板不补上,中国企业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国际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始终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成本越低越好。实际上,低成本观念带来的可能是产品品质不够高,企业难以吸纳优秀人才,不愿意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因此,企业应该追求合理的成本。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应该向国际企业学习。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