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线延伸,是充分利用还是透支消耗营销资源? 回顾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许多企业因为其开发了一组甚至一支产品而打开一片市场,获得飞速的销售业绩增长。这类企业的成功大多是因为几个因素促进的:1、开发了十分符合消费需求产品。2、企业起始阶段通过扎实的渠道开发、品牌推广建立了自己稳定的营销资源和品牌知名度。3、规模较小时的一把手专制的管理模式,促使营销执行力和市场应变力十分快速。4、市场因素促进了企业某项产品的成长。 因为某组产品或者某个市场的成功,企业开始将自己苦苦建立的营销资源视为无尽的宝藏,开始延伸新品线或者开发新产品线,来共享营销资源。甚至开发的产品并不一定适合目前的渠道进行销售,本来其必须重新投资来规划、开展新的渠道来拓展销售,但企业一方面对目前的渠道充满幻想,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再投入资源来建设渠道。其仍然执意要将新产品压下渠道,实行所谓的“资源共享”策略。 的确,很多的营销资源在企业是可以也应该共享的,资源共享在企业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真正充分利用,另一种是透支消耗,这也同样给企业带来两种共享的结果: 一种结果是原来已经拥有的资源被透支消耗殆尽。具体可以在几个方面来表现:表现1、新产品线上市后,强行掠夺原产品线资源,比如渠道资金、库存、市场费用、营销团队等等,结果造成两个产品线资源都短缺,成熟的产品线因为渠道没有库存、没有市场费用等因素逐渐丧失了销量和市场。而新产品线也因为资源有限,造成声势浩大地渠道铺货后却没有资源来进行消费者的拉动,最终使企业陷入两难困境。表现2、很多企业总是喜新厌旧,一旦有新品上市,完全集中资源将新品推向市场,甚至将销售团队的考核重点也放在新品推广上。这本身是一种新品上市较有效的策略,但如果完全忽略甚至遗忘原成功产品线的销售是一种绝对的错误。因为如果新产品线是成功是以老产品线的猝死为代价,这是没有价值的行为。表现3、有的企业新开发的产品相对原成功的产品具有绝对的替代性及对原产品线缺点的直接针对性,但其开发的初衷却是为了丰富原产品线和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其新产品的特点直指原产品的死穴,导致原产品提前猝死,而公司市场份额却并没有得到增长。另一种结果就是通过新产品线更进一步丰富了营销资源,比如增加了渠道的宽度、优化了产品结构等。 另一种结果是公司营销资源真正得到了丰富。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表现1、正确定位了新产品线与老产品线的关系,充分利用成功产品线的品牌资源和更细分的消费需求,开发了与老产品线互补的新品。比如某食品企业通过开发更多口味来满足消费者更多口味的需求,比如某企业新开发策略性产品线来应对竞争对手,增强产品线的综合竞争能力。表现2、新产品线的成功开发为渠道提供了新的获利机会,帮助其健全其销售渠道,最终增强渠道合作稳定性。表现3、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资源,使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降低了营运成本,增强了竞争力。 那么,企业如何延伸产品线才能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营销资源并使其得到丰富呢? 第一:要准确定位新延伸的产品线。企业要延伸产品线,一定要清楚延伸产品线的目的。是利用现有渠道来获得低成本的销量增长?是为了补充现有产品线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为了应对竞争而开发的策略性产品线?还是因为觉得产品线多才是大企业的表现?还是因为要跟上产品线天天开发的潮流?还是因为看到市场上某个品牌销售得热火朝天就一定要跟着开发?等等。如果企业没有明确自己新产品线的目的,应该先将成功的产品线做得更成功。 第二:要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老产品补充性和兼容性。这个问题应该在产品概念阶段就进行调研和探讨,避免新品与老品出现绝对替代性或者新品对老品劣势的直接针对性。新产品线的开发主要用来增加原产品线的宽度,从而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一支产品线的创意再好,只要会扼杀现有产品线且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销售增长,甚至会误导消费者降低消费此类产品的频次或者改变其习惯,请将些产品创意珍藏起来。比如某企业原来某类食品卖得非常好,后来想到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创意,就是利用原来产品线产品某项指标的危害性来炒作推广自己新产品线的没有危害性。结果消费者心中却形成了此类产品的危害阴影,尽管新产品再三强调没有危害,但消费者还是大大的降低了食用频次或者换食其它相关品类。 第三: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营销资源的可共享性。当企业明确新产品线的目的并确定开发时,营销计划中就会考虑到去共享目前的营销资源。一个企业营销资源可共享的部分肯定是有的,多少不同而已,因此,这个环节企业一定要以新产品线市场营销规划为准绳,来衡量哪些目前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哪些资源不能共享。比如某企业原产品线主要是做的现代渠道,而新开发的通路型产品定位在传统渠道销售,那么,新产品在销售渠道这个资源上是不能共享的,这包括各区域原产品经销商基本上都不应共享。但是该品牌在现代渠道的知名度、终端形象等资源却是可以共享的。已经拥有的营销资源的可共享与否完全取决于新产品线的定位和营销策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scb-zz@16.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