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2002-2005年期间全国各地将中国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而企业结局却未尽如人意。在这个外企兼并中国企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一个个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品牌就这样被外国企业借合资的名义给抹杀了,这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当地的政府领导借招商引资来扩大政绩,谋求官场的高升。 案例1:吉列兼并南孚 2003年8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怎么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总经理向社会吐露了当时合资的苦衷:“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谈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资,南孚的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激动地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与它合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接着,摩根士丹利通过转让、增资对南孚的控股也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赚了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都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通过合资,控制了最大的股权,中国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并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将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其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他用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南孚的员工们心里都感到了极大的失落――南孚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了。南孚的明天在哪里?自己究竟在为谁工作? 据了解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总之通过出卖南孚,外国风险投资的收益翻了一倍还多,赚了个盆溢钵满。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案例2:开利集团欲合并珠海格力电器 2005年7月底,踌躇满志的开利集团准备进驻珠海格力电器,展开收购前的尽职调查。“直至此时市政府才把相关收购方案透露给格力电器管理层,后者的震惊和抵触其实可想而知。 格力电器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经珠海市工业委员会批准设立,1994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格力电器进入全面鼎盛期。13年前,当朱江洪初任海利电器(格力电器前身)总经理时,他面对的是一条年产2万台空调、技术落后至少10年的生产线,当年销售额约为1亿元,利润则不足300万。2004年格力电器销售量增至750万台,销售额高达138亿元,净利润增至4.2亿元,13年来其成长率接近140倍。 2004年度“中国纳税五百强”及“中国上市公司纳税百强”两个榜单,格力电器甩下海尔、海信、美的等家电巨子,成为两榜中惟一上榜的家电厂商。几年来空调行业竞争愈加惨烈,但格力电器始终保持稳健的增长,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总销量将增至1000万台,成为全球产销冠军。而在上半年格力电器创造的28%的市场份额,已经说明了格力电器在国内的霸主地位。 但朱江洪和董明珠的雄心远不止于此,“我们希望能培育全球性品牌”,在进入最早的巴西,格力电器的高档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在中东、东南亚、西欧、俄罗斯、印度、澳洲等地,格力品牌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已增至8%. 2005年格力电器成功开发了空调的“离心机”技术,这项技术此前只掌握在四家美国空调企业手中。寡头市场份额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两只翅膀,正按部就班地将格力带入全球一流品牌的圈子。“韩国弹丸之地能培养三星这样的全球品牌,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难道没有雄心培育自己的品牌吗?”董明珠说道。 格力即将到达“山顶”,但登顶之前由改制引发的大变局,完全可能全盘改写这个企业的命运。别忘了科龙当年也是名列“全球最佳中小企业”。 2005年,珠海市政府打算为格力电器引入美国开利,一位受访的珠海市官员在解释为什么选择开利时说,“对方拥有雄厚的资金,有领先的技术,有全球销售网络。”一位匿名的格力电器的高管却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引入开利对格力竞争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意义。” 这位高管说“在资金、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这三方面,格力一样都不缺。从1997年开始格力电器在银行没有一分钱的贷款,而格力的销售几年来始终坚持 付全款后发货,与多数家电厂商截然不同,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此外格力 电器有良好的融资能力。格力电器的技术能力及全球销售网络并不逊色于美国 开利及任何其他空调厂商。” 毫无疑问,收购将会在一夜间完全改写全球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 开利、大金或者任何一个获得格力的外资企业,将在一夜间拥有中国市场的强势寡头地位。近十年来外资空调厂商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通过收购格力,将在一夜间使其过往竞争失败史全盘翻转。 格力的品牌梦还会继续吗?开利最看重的当是格力的生产能力和国内通路,一旦收购成功,开利通过前者可以贴牌生产大幅降低开利的成本,通过后者,开利可以将自己的产品通过格力的血管输送到中国市场每一个角落。 值得庆幸的是一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珠海国资委官员表示,“开利收购格力电器方案,国资委已经出面辟谣了。由于主张开利收购方案的市领导不久前调离原岗位,该方案的支持者渐少。加之格力电器管理层的反对,市政府放缓了对该方案的推进工作。因此,开利集团没有按照原计划进入格力电器,展开尽职调查。” 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首选的是有传统技术优势、国内市场比较广阔并且运行良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印染。但后来外企对知名度高的企业及其品牌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有不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品牌,但由于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而难以发展,从而有合资意向。这些知名品牌又是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于是,通过并购来消灭这些品牌便成为外企扫除障碍的利器。如今,在饮料市场上,国内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在碳酸型饮料市场上,外国品牌占有率达90%以上,国内品牌仅剩健力宝;在洗涤用品市场上,全国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企吃掉了3个;食品、医药行业,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达30-40%;轮胎橡胶行业,外资已收购许多国内大型厂家并形成垄断;啤酒产业中,年产超过500万吨的企业合资率已超过70%;感光行业,除乐凯仍在苦苦挣扎外,其余都被柯达收购。于是,在外企并购的大潮中,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品牌如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香雪海冰箱;红梅音响,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型饮料等都被外企打入了“冷宫”。 残酷的事实说明,很多中方品牌不仅没有在外资并购中壮大自己,反而被削弱,走上了一条被外企并购的不归路。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