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者生存: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红海之战 与其在欧美各国的风风火火大不相同,能量饮料的中国市场总值迄今不超过25亿元。大部分的国际著名品牌尚未进入这个东方的国度。而且对比国外能量饮料品类产品众多,品牌宣传概念层出不穷,屡有新意,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总数依然寥若晨星。 能量饮料早已经被证明是软饮料市场的最新动力,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而且日益进入人们的运动、旅行、工作、娱乐等生活之中。其潜力毋庸赘述。中国饮料巨头们也已经认识到这一市场,并推出或在研究能量饮料产品。 乐百氏依靠达能的帮助,把新西兰的V品牌以“飙”的名称在国内上市,绿怪人的形象结合音乐传播取得了一定的认知,但产品口味未经调整,使其在大部分城市已经无心继续推广。对比原品牌在澳洲的盛行,这一仗可谓重拳击到棉花中。 娃哈哈2005年主力产品“激活”尽管是以维生素水饮料的名义上市,其实也接近能量饮料,相信娃哈哈也借此为能量饮料试水,毕竟两者的差距不大,可以同一品牌向易拉罐能量饮料延伸即可。激活中已经采取了瓜拉那成分,这一点在美国有类似个案。依靠公司资源的支持,激活的市场业绩相当不错,达到目标。对此,宗庆后也放言,计划以此进攻功能饮料市场,形成“营养快线”和“激活”双线营养功能饮料纵队。 和“激活”几乎异曲同工的是,养生堂农夫山泉也在2005年推出所谓的“情绪饮料”——“尖叫”,其中有一款采用了提升能量的成分,西洋参提取液。不过含量不足以强调其提神的效果。加上终端推广的乏力,尖叫的“叫声”终究还是弱了点,被脉动、激活、体饮等遮住了“声响”。 三大公司的尝试,无疑令能量饮料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升温。尽管“两乐”目前还持观望态度,尽管它们手中都储备着能量饮料品牌。 中国能量市场可谓源自健力宝,兴盛于红牛。90年代,消费者不仅把健力宝当成运动饮料,更当成补充体力的产品。这当然归功于品名的含义。 1996年,当时已经是全球第一能量饮料品牌的“红牛”以朴实的品名、创意的品类“维生素功能饮料”杀进中国市场,并依靠强劲的广告投放和密实的全国网络构建,成功地拓展了市场。2005年,红牛在全中国销售了3亿多罐,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不用讲繁华的华南、华东,就连偏僻的新疆、西藏都回报了极大的销售额。市场的飞跃,促使红牛再次斥资兴建了其中国第三个生产基地。 红牛培育与开发的中国能量饮料市场,虽未风生水起,但跟进品牌的参与,终究造起了一点气候。 力保健,红牛的亚洲对手,似乎并不擅长开发中国市场,目前只是把几大城市的零售网络调动了起来,消费潮流尚未掀起。该公司的推广也多针对与写字楼女性的直接沟通,有稳扎稳打的倾向。力保健的包装组合更新较强,基本上每季度都有新装,但玻璃瓶产品则总是不变。2005年该公司取得1000万瓶的业绩。(能量饮料在中国似乎不很时尚,红牛的包装也十年不变) 宝佳适,韩国的能量饮料品牌跟随者,中国市场的后来者。产品、包装都与力保健相同,广告的缺乏同样使其业绩受限制。2005年采取易拉罐新包装,试图有点起色。目前,该公司正苦心经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由于前几年的市场冷落期影响,2005年的业绩很难与巨头抗衡。 同样的国外大牌,葡萄适在中国市场依然扮演区域品牌的角色,盘踞在华南,依靠香港的影响,维护通路,开发校园,等待品牌策略的变化。 目睹海外品牌们的崛起,中国饮料公司也在准备着,其中来自河南的民营企业澳的利一路小跑创出了传奇。精明的公司所有人把其产品定位为“葡萄糖能量饮料”,依靠二三线市场的铺货和便宜的价位,吸引了顾客的尝试,年销售逐步增加到2亿瓶,并在2005年引入了韩国乐天的投资。 而这些能量饮料的竞争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生、白领等人群和运动、驾车等场合,可谓“红海之战”。红牛牢牢地守住了旅游、娱乐场合,力保健瞄准写字楼,这些品牌都试图在个别市场上建立新阵营,创造出一片蓝海。 专家指出,要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上生存并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抓住一个核心,那就是紧贴中国市场实际,采取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策略,同时要引进“蓝海战略”,以独特的市场划分或产品诉求,开发自己的空间。 陈朝晖,北京裕春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企业战略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产业市场竞争观察与分析,投资业务咨询。联系邮件: chenzhaohui@26.net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