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二元化结构的中国经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困惑表象,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中国创造的寂寥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中很多纷繁复杂的悖论。 悖论1: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强还是弱 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35.7%相当于2001年的2.3倍;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进口5613.8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 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有人说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但是衡量中国制造有没有竞争力,不是看卖出去了多少鞋子、T恤、多少微波炉与空调,而是看赚了多少利润,中国制造的最大受益者是外商投资企业,国外的进口商,零售商及国外的消费者。因为,90%的利润被国外商人夺取,中国最多也只能够拿到那10%的利润,而最后纯留成可能小于10%。有些中国制造,为了能够保住国外订单,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帐期长达半年,一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中国企业,甚至把呆帐留给了中国企业。 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呈现出一片旺盛的势头,但是制造这些产品的机械设备却要依靠进口。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设备都被进口产品所占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繁荣,依赖进口装备的局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在另一个方面,虽然中国制造的总量很大,但是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零部件,例如数码相机、气体压缩机、制冷空调、高精度机床、发电设备等,却被外资控制,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最低端的位置。 没有利润的制造,无论其规模多大,在本质上都是虚弱的。 悖论2:中国制造的效率,高还是低? 有人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创造。其实,制造业也有创造,例如流程创新。业务流程上的创新,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算发展成熟,才能为中国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以格兰仕微波炉为例,在生产效率方面,格兰仕现在每年的产销量是2000万台,平均每人一天生产三台,而竞争对手只是每人三天生产一台,格兰仕的生产效率是其9倍。 格兰仕的效率主要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利用劳动力便宜的方式获得的。国际一流制造企业的制造效率则是通过改革制造流程获得的。最著名的是戴尔公司,他们每年都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戴尔每年的生产率都至少能提高10-20%。五年前,两名工人14分钟才能生产一台个人电脑,现在只要一名工人五分钟就行。因此,戴尔才能在美国制造业纷纷外迁的时候,仍然在美国制造。 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效率模式,遭遇深远的危机,民工荒就是一个表现,而从流程变革的角度来提高制造效率才是最终的出路,这正是中国制造应该努力的方向。 悖论3:为大众制造,还是为小众制造 消费者是细分的。有一部分消费者以价廉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但还有很多消费者以物美和品牌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在国内如此,在欧美国家更是如此。 但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低端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制造都是走大规模制造、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同质化的道路,极端缺乏创新的、高价值的、个性化的产品。这就使中国制造走在了低价格竞争、低利润回报的恶性循环中。而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据。 今后的中国制造,是只为大众制造,还是兼顾“小众”?别看“小众”人少,但是他们需要产品要有创新、创意、个性化、高增值,只有当中国制造也为“小众”制造的时候,才能从粗糙的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中国创造。但是,要想为“小众”制造,绝非一厢情愿,需要企业在品牌、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仍然只能在为“大众”制造中苟且。 悖论4:劳动力,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些劳动力大多是初级劳动力,真正的技术工人的比例很低。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却只有5%,而且年龄普遍偏高,这种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 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工人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导致相当比例的企业难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两千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为职工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的缺陷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尴尬和危机,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制造、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必须首先解决制造人才的瓶颈,否则,中国制造就只好依靠劳动要素的低廉和配套能力,最终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但是要解决上述问题,绝非个别企业的力量能够达到,而必须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推动,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问题。 悖论5:人性关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廉价不仅不能使劳动力本身享受到中国制造的回报,同时也不是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低价是中国制造的最大的杀敌武器。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工人加班加点,每月甚至只能休息1-2天,一天近15个工作时间的工资待遇不到30元,而且还可能被无故拖欠。很多老板的财富就是来自于数百、数千低薪工人的血汗。 最近几年的“民工荒”暴露了低薪劳动力的艰辛,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他们最基本的休息权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不关注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担心,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会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导致外资外流,工作机会的减少反而会伤害初级劳动力的利益。 这种担心似乎有理,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根本机遇在于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稳定的投资环境,和中国巨大市场。现在的低薪是不正常压榨的结果,适当提高工人待遇并不会减少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反而会促进企业主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内涵,最终反而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法律的形式提高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待遇,不仅是道德需要,还能促进中国制造实现升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