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大学,你如何拯救中国企业 绕过建立初期的陷阱后,企业大学对中国企业的“拯救”不言而喻。 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完全接轨,中国市场那半掩的门终将彻底向世界敞开,中国企业正从国家政策这个保护围栏中走向依靠自身能力生存的“野生环境”。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增强资金、技术、人才三大核心要素的竞争实力,其中人才作为贯穿企业发展最基本、最具创造力的因素而成为重中之重。 于是,临危受命的企业大学由此应运而生,并承担起拯救中国企业的历史重任。 拯救,须先绕过“陷阱” 尽管企业大学有很多优势,但也并非“灵丹妙药”,希图借助企业大学来解决所有难题只是异想天开。事实上,国内的企业大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也就存在诸多不足。要想使企业大学真正起到拯救企业的作用,须先绕过企业大学建立过程中的诸多“陷阱”。 陷阱一:利用率不高 国内很多企业大学形同虚设。有一些企业大学采取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办的方式,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大学或企业商学院在高校内挂牌成立。可是某种程度上,那也仅仅是联办高校中挂的一块牌匾。企业大学对于一年为该企业开设多少课程、培训多少企业员工却不是非常关心,结果一年下来也没有主办几次课程。他们所谓的企业大学不过是对外宣传的“噱头”。 还有一些企业大学的培训对象有局限。说起来是企业大学,但实际上只是少数的管理干部的进修课堂。没有着眼于调整企业人才结构,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大局。既然有了的企业大学就应该科学规划,充分利用。 陷阱二:针对性不强 很多企业还没有搞明白企业大学与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或传统高校教育的区别,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企业大学。这是不适当的。 企业大学与一般高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二字,企业大学中的教学、培训都要围绕企业这个核心展开。如果企业大学中的课程和普通高校的一样,或授课的老师一样,那么企业大学与普通高校何异?那不如让企业员工直接到高校进修,岂不省事。 尽管有些企业大学的课程稍显合理一点,采取高校师资、外聘讲师(管理咨询公司顾问、专业的培训师等)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三者结合的方式授课。可是这三者之间的仍然是相对独立,而不是根据企业需要开发的系统化、整体化的课程。 想要自己建立的企业大学有针对性,不如先看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门的区别: 从培训部门向企业大学的转变(资料来源:1997 Corporate University Xhange, Inc.) 陷阱三:管理不严格 国内的企业大学采取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办的方式,也存在这样一个陷阱:高校为完成企业员工培养的任务而管理不严。一些企业大学只不过是高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平台,企业的联办大学为了完成定单式培养任务而放松培训人员的考核要求。 由于企业大学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因面子、关系而产生的管理不严格尤其出现在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上面。国内某知名企业与大学联办管理学院,企业中高层齐集参加,可是课堂松懈,考勤不严,一些参加培训的人员为了获得毕业颁发的硕士文凭而找人代考,甚至请监考老师代为作答;碍于来参加培训的都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培训老师也都采取了默许的方式…… 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大学从提高员工素质的殿堂沦为给员工镀金和加官进爵的渠道,这与其开办目的就大相径庭了。对于企业来说,除白白承担了一大笔的培训费用却没有获得任何效果外,还滋长了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风气。对企业的隐性损失更大于显性。 绕过这些陷阱后,企业大学的积极的“拯救”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不妨逐一而看: 拯救企业文化 近年来,人才流动的加剧与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鲜明的反差。没有稳定的团队和充足的后备人才,企业大厦的根基开始出现震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遭遇过员工集体出走或员工频繁跳槽的尴尬。由此带来的人力成本的提升、人才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正困扰着每一个中国企业。 其中也暴露出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不足。 企业文化的认同是人才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外知名企业无一没有极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海尔承载着中国民族家电成为世界领先品牌的梦想,联想肩负着中国IT行业未来的希望……这正如在传统教育中的德育建设,企业文化是凝聚人才最显眼的一面旗帜。 而企业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发展。通过企业培训将追求企业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将员工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企业的价值体现相一致,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使员工视“实现企业目标”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这种建立在伟大愿景上的驱动力和凝聚力远远胜过任何金钱和物质的刺激。 在此方面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海尔。早在1999年海尔大学创建伊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提出了海尔大学的定位:“不在于有多少好的设施和硬件条件,关键在于其内涵和软件,要成为海尔员工思想锻造的熔炉和能力培训基地,要以GE管理培训中心为榜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哈佛大学。” 占地12000平米,仿明清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海尔大学不仅是海尔员工能力提升的的课堂更是熔炼企业文化的圣地,能够进入这个大学学习也成为海尔员工的心愿与骄傲。不但内部员工将进入海尔大学视为特殊的荣耀,而且对于每日数百乃至数千人次的参观者来说也是感受海尔文化的必游之地,以至于它业已成为青岛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这其中由企业文化孕育的巨大无形价值不可估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尔大学对海尔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极大地稳定了海尔庞大的人力资源构架,并感召着更多的后备人才踊跃加入海尔这个大家庭。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