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真名士自风流 前些时候,国内某大报曾刊载一篇文章,讲中国还未出现过像美国的洛克菲勒、福特、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那样的企业英雄。 有战争英雄,有政台英雄,有文化英踞,也理应有企业英雄。 如今,企业英雄的巨大身影已开始在神州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隐隐出现,你仔细听,那难道不正是他们有力的足音吗? ——摘自《深训青年》 许多人是从“不要太潇洒”这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语开始知道“杉杉”西服的。初次见到郑永刚,是在宁波甬港饭店,杉杉发展公司成立的时候。刚刚接触.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涵养很深,有一种超越于他年龄之上的稳重和老成。他的话不多,但能让人感到一种自信和友好。 他谈吐畅达,神色专注,非常投入。没有世故的戒备,没有矫饰的表白,从他清晰的话语和极富感染力的笑声中.让人感受到这个企业家是一个思维敏捷、敢说、敢闯、雄才大略,志在千里的现代新型企业家。 可郑永刚的成功何止这些?且让我们超越时空.回顾——下郑永刚所走过的路程吧。 宁波西乡是一个自古出席草的地方.索以制作精美的手工艺而著称。1958年郑永刚就出生在这里。田园生活造就了他一副健壮的筋骨及独立好强的个性。你在他身上看不到那种小农自耕自种而形成的封闭意识。他的理想比天高。当他从部队复员回到面貌依旧的家乡时,—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迫使他毅然卷起铺盖,走了出去。在以后开车跑运输的几年里,他敏捷地注视着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强烈的市场意识在他的头脑扎下了根。 命运总是同他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当他筹划着买中巴,到宁波载客,尔后滚动式发展,弄个车队,办个运输公司,开创宁波私人办运输公司先例的时候,一个厂长的挂冠却突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什么厂?他所在的那个奄奄一息的棉纺厂。这是“大跃进”年月,收纳了几十名还俗尼姑办起的福利厂。由于依赖政府扶持起家,依靠政府计划发展,产品又是单一的粗加工里子布,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一转轨,企业就无法生存了。一个固定资产仅有58万元的厂长,亏损额已达62万元。工人三四个月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早已开始实质性罢工了。 正当县工业局长带着一班子人马,讨论如何将绵纺厂分块瓦解,收拾这副烂摊子时,由于他挺身而出的一句:“事在人为!我认为没有办不好的厂,棉纺厂搞成这样完全是人为的。”被工业局长慧眼相中。那时的郑永刚才27岁。他捡起了这个满目凄凉的破产厂。事实宣告了他的成功。三个月持平,五个月盈利,当年纯利二十几万,第二年又翻了—番。 从此商海浪涛中.他一发而不可收,终于成了在国内服装市场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玩风浪于股掌之上的大老板。 八十年代中期.“西装热”犹如来势汹涌的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数以万计的企业一哄而上,大做特做西服,仿佛一夜间要把中国人的穿着全盆西化。甬港服装总厂也随波逐流,从西德、日本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谁料“西装热”如昙花一现,急剧降温,大批国产西服滞销积压.许多工厂或关门或停产。南港厂从此一波三折,厂长上任又卸任,走马灯似地调换。生产时断时续,经济指标一跌再跌,直至1989年的上半年,累计亏损300多万元,银行借贷高达800万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谁能扭转甬港厂的局面,情急与无奈之中,人们又想到了郑永刚,可人们却不相信他能来。当工业局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宣布这一任命时,他竟然没有推辞。而且还轻松地留下——句让人欣慰的话:“我相信我不会干得比别人差。” 他在国内十之八九专业西服店高悬“不惜血本大甩卖”揽客牌、多数同行纷纷转产之际,作出了主管局不敢表态、其它领导班子成员都摇头的决策——大幅度削减为外商定点加工业务,筹措180万元资金,生产以“杉杉”为牌子的新工艺西服。 在不知情者看来,郑永刚这样做似乎鲁莽,不过他出任甬港厂厂长以来所交的答卷确实一年比一年出色。昔日巨额亏损,士崩瓦解的宁波甬港服装总厂,今日已发展为集科、工、贸于一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宁波杉杉集团公司。预计今年销售1.8亿元,创利税超4000万元。 几年来,“杉杉”西服倍受青睐,连年全国销量第一,已荣获了几十项省级以上大奖。去年3月,被商业部列入向全国大商场首批推荐的三十种商品名单;4月,被中国消费者基金会列入首批向全国推荐的最满意的商品:8月,又被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受予“中国公认名牌产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西服行业唯一的认证。可以自豪地说,今日的“杉杉”不仅仅是宁波的“杉杉”,而是中国的“杉杉”。 而郑永刚,年仅35岁的杉杉集团总裁。在他成功地使杉杉西服由积压一—畅销———名牌——中国公认名牌的一次次超越中,也成功地完成了他自己由农民儿子—一汽车司机——企业家———中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的人生超越。 大家知道,“杉杉”西服是在大量国产西服滞销、市场萧条的背景下倔起,进而独领风骚,开创了“一代名牌”。而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众多服装品牌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一步一个阶梯地迈进了“中国公认名牌”的殿堂。那么,郑永刚使用了什么魔法呢? 郑永刚从上任之日起,就一直把功夫花在市场调研上。—个为报刊所猛烈抨击的现象给了他启迪: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会甘冒沾上传染病的风险掏钱购买走私西服?是贪便宜吗?是,也不是。这种西服制作不同于常见的传统工艺。它轻而薄,软而挺,洗后不易变形,在中国市场上很少看到。可见得西服市场萧条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产大于销、供过于求,而是消费者的需求有了变化。 郑永刚捶自己的脑门:这种新工艺西服又不是什么“新大陆”。走私西服中有个海外名牌一—苹果牌,不就是自己厂为香港、日本加工制作的?过去我们生产的新工艺西服都出口了,没料到别人把它们穿旧了再拿来赚我们的钱。怎么我们就没想到为同胞们生产几件这种新工艺西服呢? 市场上的这个大空档被郑永刚发现了.捕捉到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西服世界的革命爆发了。 当新一代具有全新面貌的“杉杉”牌西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迅速走红之时。全国西服业的同行们还处在“西装热”降温后的寒流中。 初战告捷,郑永刚却没有在兴奋中陶醉。他认为.一个产品要想长期地赢得市场,必须拥有自己的名牌,工作重心应放在全方位创名牌上。他不信就创不出中国的西服名牌,不信创不出中国内销市场上的西服名牌,不信创不出中国名字的西服名牌,他的奋斗目标是让“杉杉”牌登上中国西服第一名牌的宝座。 郑永刚在西服销售的黄金季节,在厂内厂外一片扩产声中,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控制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独特思路。从此“杉杉”西服完成了一次超越。 我们还是从“杉杉”一年一度的惯例中,看—看郑永刚是如何运用他的“通天灵玉”来立身市场的吧!这似乎已成为“杉杉”公司的—种定势:每年七、八月份的酷暑时节,职工们甩掉一身疲劳,背起行囊。轻松地去休闲或旅游。而设备人员们却忙个不停.每年一度的技改项目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郑永刚引进设备不仅起点高,而且取百家之长。1991年.他投入150万元,引进了日本的预缩机、撬边机、止口机等先进设备。那预缩机将国产面料缩水的不足部分通过蒸汽喷雾达到世界先进的缩水率水平.再经过超声波振荡理顺面料的经纬纹路、使面料平整而富有弹性。最后用紫外线烘干消除极光。这样处理过的面料使西服的质量明显上了一个档次。1992年.又投入500万元购入意大利全自动立体整烫流水线,使西服熨烫全面到位,一次定型,外观饱满和顺。1993年再次投入500万元,引进日本、德国关键缝纫设备,制成了一个全封闭高档西服车间。 “杉杉”公司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创业的四五年间,公司员工增加了三分之一。全部技改项目投入了几千万元,可“杉杉”西服的产量却始终在20万套左右徘徊, J993年达24万套.对此,许多人都疑惑:按照“杉杉”目前的市场需求量,按照 “杉杉”的生产设备容量、技术力量、资金、人力的综合实力来看.年产40万套是不成问题的。可郑永刚却为何谨小慎微,错过一次次发财的机会呢?须知.这就是郑永刚能超越常规的高明之处。正如他所说的:盲目扩产.这是短期行为。只能断送企业。只有高档名牌才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利益。我要让“杉杉”成为真正的中国名牌。 正是这种强烈的名牌意识,促发他严格地要求自己与他人。国外企业界流行这样—句话:“要用信仰上帝的热情去追求产品的质量。”郑永刚不信仰上帝,但他追求产品质量的热情比信仰上帝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郑永刚的麾下还有一个规范化的信息网络,几十名由社会招聘选拔的人员.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仅协助商场促销,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杉杉”公司的“前沿哨所”,及时把市场的销售动态、用户意见、建议、西装款式、面料的流行趋势反馈给公司的主管部门,为公司的经营决策、质量工艺的改进、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确切的依据。这种“闭路网状管理术”也使西服的质量管理贯穿存从产品的设计、研制开始直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使“杉杉”西服的质量在动态中得到长期的保证。由于过硬的质量。加上“轻、软、薄、挺、不变形”的特性。“杉杉”西服从投入市场之日起,深受消费者信赖和喜爱,现在它已作为免检商品进入各大百货商场。 郑永刚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只有知识密集型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稳操胜券,永处不败之地。”他吹响了觅才、养才、用才的“梅花三弄”。觅才:他不单靠选拔人才,而且在社会上广泛招聘,凡有一定学历、资历、能独挡一面的人才,——经发现便及时引进并委以重任。养才:郑永刚不仅重视管理技术人员,同时也花大刀气招聘培训—线工人,以求“全员优质”。用人准则:“能尖锐地提出问题.能在工作中有新思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这样的人我大量需要。” 每到年终,厂里都要进行—年—度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根据工作实绩与民意测验,重新决定聘用岗位。他信奉“能者上,庸者下。”对工作表现出色,有特殊贡献的人员给予升级并发放重奖。同时他还积极鼓励有能力的职工,毛遂自荐,竞选从班组长到副总经理的任何一职。 为了加快创名牌步伐,他不惜重金.高薪聘请海外高级西服专家来“杉杉”工作,并参与企业的质量与技术管理。 听说,上海浦东开发区的中国名牌大厦即将竣工,入选大厦的名牌企业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品牌中不含外资成份,必须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品牌。而“杉杉”西服是众多服装品牌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不能不让人为“杉杉”骄傲,为郑永刚骄傲。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有其异乎寻常的胆识和韬略。”郑永刚有顶桂冠叫“经营奇才”。他也有句名言:“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据说.为使“杉杉”扬名,他绞尽脑汁,不惜花费巨资,在“杉杉”西服刚刚进入上海时,为了有着落的情况下,毅然借款6万元.在上海新闻界实行“海、陆,空”广告大战,伴着强大的舆论攻势.一举拿下了上海这个索有“服装王国”之称、极难攻克的市场堡垒。从而使“杉杉”一炮打晌,迅速走红全国。 郑永刚在宣传上的惊人之举已使不少人为之赞叹。但“杉杉”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郑永刚重视宣传,而在于他比一般的企业家有着更多的经营谋略。 1990年春,“杉杉”西服在上海走红后,惟有雄踞南京路黄金地段的“市百—店”居高临下,没有把“杉杉”放在眼里。虽然“杉杉”西服当时已经供不应求。但郑永刚认为“市百一店”是销售的制高点,必须拿下来。于是他率领得力供销人马,在“一百”对面和翼侧几家服装商店门口。摆出洗衣机,把他的“杉杉”西服放进去漂水猛绞.尔后甩干晾起.同—套西服如此反复几次。摆出来依旧挺括如初。不知是被郑永刚还是被“杉杉”西服感动了,“—百”的总经理终于把他请上楼去。—谈,郑永刚胃口吓人.他想的不是几套西服上柜.而是在这里开设“杉杉西服厅”。此厅营业后,日销量竟达二百套。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上海时,还特意兴致勃勃地参观丁这个“杉杉”厅.并且留下了了一张极富历史价值的照片。目前,像“市百—店”这样装修考究、性格鲜明的“杉杉西服厅”已遍布大江南北。市场是个大蛋糕。如何最大限度地去占有它。郑永刚有自己的想法。“限量产销。名牌进名店”,这是“杉杉”成名之初,郑永刚甩出的第—张王牌。1989年秋。“杉杉”西服在上海步入全面热销的黄金季节,郑永刚却在此时—下令把上海的16家销售点砍绰—半。他这样不循常规的做法,许多人都不理解,纷纷劝阻郑永刚:“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了。”可郑永刚不这么看,他沉着地对经销“杉杉”西服的商场进行了严格筛选.谢绝了所有档次不高的商场,并坚决杜绝个体户经销。而信誉—流、环境—流的商场.才最终入选为卖主。更为苛刻的是.经销“杉杉”西服的商场还要接受两个条件:一不许擅自降价销售.二不许将有质量问题的西服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使出这一招,我考虑的是名牌的形象和信誉.至于厂里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就不去管它了。”郑永刚态度明确。现在,除了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外.其余城市只限一家商场经销“杉杉”西服,发货数量按城市消费水平增减。这既避免了同一城市因居民承受能力有限而出现积压,又达到了”物以稀为贵”的效果让市场始终保持一种“饥饿感”。突出了名牌地位。 而事实也一再证明,他的策略无疑具有久远的战略意义.能够保证企业的久胜不衰。1993年下半年,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购买力普遍下降。市场疲软严重冲击了中高档西服的消费。服装积压滞销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服装比照往年积压率达19%.而“杉杉”西服由于名牌效应显著,市场购供销缺口仍在60%以上。而且由于上半年调了价,不仅在这种大气候面前丝毫无损。反而经济放益比1992年翻了一番。创出了人均创利税5万元的奇迹。 同时,他以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预见力.预料到今中上半年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传统的消费旺季“春节”这一针强心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大量服装长时间积压的结果,伴随而来的便是削价。而“杉杉”要想克服市场疲软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继续领先一步向纵深开拓市场。一个又—个出奇制胜的计划正在他的构思之中。 自从郑永刚的营销策略在各报刊登载以后。许多人争先效仿,“杉杉”效应已转化为“杉杉”模式。尤其是某报以长篇连载形式刊登了六篇郑永刚的经营谋略后.社会反响强烈,一时洛阳纸贵。 凡了解“杉杉”的人都说郑永刚是站在市场经济的颠峰运筹帷幄的—位奇才。 可郑永刚却笑笑。淡淡地说:“这只不过是我对市场经济多几分了解、多几分思索罢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