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关系缺位,广州为何成为国人眼中暴力之邦? 城市品牌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一样,同样有着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同样需要管理与维护,而公共关系的缺位往往会导致城市品牌资产不断下降,甚至成为负资产—— 广州,一座城市的形象沦陷 前段时间,某著名门户网站做了一个关于广州治安状况综述的专题,以非常详尽的新闻报道、图片表现,反映出广州严峻的治安形势:飞车抢劫、凶残的砍手党、猖獗街头小偷、狡猾恶毒的背包党、痛宰外地人的黑公话……而对广州火车站恶劣治安情况的痛陈之词又成了专题中最重点部分。 专题中一篇《广州,中国暴力之邦》的文章引来了诸多网友的激烈跟贴,纷纷讲述自己在广州曾经遭遇的治安之乱,一时间群情汹涌。 而在此网站专题之前,不仅是广州本地平面媒体、网站、电视台,连香港、北京的媒体,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反映广州治安之乱,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使许多没来过广州的国人,都将广州想像成一个犯罪的天堂。 广州,真的成了中国暴力之邦? 政府公共关系运作机制的匮乏 广州,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开锋城市,中国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作为中国的超级大城市,广州拥有许多张引人注目的“城市名片”——广交会、美在花城、美食、新机场……这些亮丽的名片都在不同侧面显示了广州经济、文化、政治、城市建设之美。但为何,在短短数年间,这个中国经济先锋城市的形象竟然成了国人眼中暴力之邦?媒体、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尽是广州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个广州土著,虽然我对广州的治安也有所微词,但总体而言,这座城市日益完善的警务机制以及打击犯罪之力度,还是能给我此等普通市民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而对许多对广州了解不多的民众来说,持续不断的关于广州治安之乱报道、以及曾经亲身遇到的一两次糟糕经历,已经给他们造成一种“广州=暴力=犯罪猖獗”的概念,而广州市政府不断在开展的正面的、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反犯罪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治安改善,他们了解甚少。从城市品牌的角度来说,广州城市形象上的“暴力”阴影,其实是政府公共关系运作机制缺失所致。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品牌塑造的有效手段,正在不断介入到很多商业领域的运作中,而在政府层面,许多具有敏锐品牌意识的政府部门,也在不断运用公关手段去提升城市的形象与美誉度。如香港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关系运动打造城市的“飞龙”品牌形象,彰显香港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城市定位;如上海也借助财富论坛、世博会等重大的盛事,不断提升自己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城市形象。 当然,在提升城市形象上,广州也有过许多大手笔的投入,如申亚时的万人长跑、签名支持等等,这些活动都有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城市品牌的形象。但是,在社会治安形象上,政府层面的公共关系运作似乎乏善可陈。 虽然广州政府已经在整束治安之乱采取许多铁腕措施,增派警员、成立街头联防队、颁布新的治安惩罚条例——治安形势不断得到了好转,而06年春节期间广州火车站发案率也达到了新低,但是这些正面消息在对外传播上却是零碎、短暂的、乏善可陈的,新闻媒体对其报道的力度也远不及追踪负面报道那样具有冲击力。而对于长久以来已被种种暴力事件、血淋淋的刑事报道所包围的普通民众来说,尽管这些正面的报道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仍不足以化解对广州社会治安的隐忧。 公共关系运作核心之一,就在于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舆论引导——这种引导是积极的、双向的、互相理解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行政命令的压制。城市品牌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一样,同样有着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同样需要管理与维护,而公共关系的缺位往往会导致品牌资产不断下降,甚至成为负资产——持久的社会治安之乱以及媒体的各种报道,已使多数人对广州的形象有了负面定型看法。在这种心理惯性的无意识驱动下,广州的治安案件成为许多民众、甚至媒体眼中的敏感名词,在其他城市同样日日上演的治安事件,却被许多人习惯性地作为广州等同于中国暴力之邦的佐证。 广州之所以“荣膺”中国暴力之邦称号,除了某些社会治安顽疾的作祟外,政府在维护城市形象上的公共关系机制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