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毛泽东热”看“中国式管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人类确实是很可悲,明明自己是在贩卖新酒,但是,还是要用旧瓶子把它包装起来。君不见,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们,明明就是在倡导一种全新的文化,但是还要用古希腊来包装。到现在,中国管理学界明明是不满于现状,要构造全新的中国管理学,却要大张旗鼓地鼓吹什么“中国式管理”——用根本就不存在管理学的古老思想,经过一番炒作,名之曰“中国式管理”,好像这样就可以与西方管理分庭抗礼一样。真是可悲! 时下流行的“东西南北中,处处宣讲毛泽东”,其实就是“中国式管理”的一种形式。感叹之余,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本着“建设性”的原则为中国管理学的成熟做些有益的工作。既然大家都要谈“毛泽东思想”的管理学问题,我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吧。首先,我必须声明,本人也是一个“崇毛者”之一,这里说讲的话也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讲的。但是,我还是要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可以在管理的艺术层面给我们一些有价值东西,但其本身与管理学有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套用。当前,中国迫切需要本着管理学的研究规范,在宣讲管理艺术的同时,把管理艺术有效地转化为管理技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对中国管理学的建设,推进中国管理学走向成熟,做些有益工作。 (一)中国管理学走向成熟:时不我待 总体上看,宣讲“毛泽东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把毛泽东在推动中国民族独立过程中曾经成功运用过的创造性思维、智慧和方法等等,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宣讲、普及。对于企业界,尤其是企业的高层人士,有效思考企业理论、谋划企业发展战略、驾驭越来越不确定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这些都是非常积极和有效的。但是,这种现象也反应了中国管理学一个令人悲叹的现实:管理学供给不足! 也许马上就有朋友会反驳了:现在的书店占据书架最多的恐怕就是财经类、管理类的图书,怎能说是供给不足呢?看仔细些吧,这些图书中除了翻译、编译、编著以及一些“写作高手”妙手加工的图书之外,有几本是认真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再看看吧,打开中国管理学最高的专业学术期刊《管理世界》,有几篇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文章?再看看,财经类、商学院的期刊,除了研究生赶着满足答辩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所写的“学术论文”之外,没有几篇称得上是系统研究管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学院讲坛上的老师最多也就是贩卖一些现成的知识加上一些案例;企业管理的咨询人士、管理实务者,倒是细心研究了不少的管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但是,他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升华、系统化和理论化呢?这样一来,中国管理学能不供给不足吗?当然,这种状况其实也是中国管理学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它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发展。相反,不是简单地向老祖宗求救了事。 其实,在中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层出无穷,各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在积极尝试。实践证明,其中的一些尝试,效果还是很好的。为什么我们的学者就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呢?为什么就不可以把我们研究成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中考虑呢?作为一名管理学研究者,我感到这种现状确实可悲。回到企业管理的毛泽东热问题,研究者们为什么就不能系统研究毛泽东的思想能否在企业层面上运用呢?如何才能在企业管理层面上的运用呢?在企业管理的哪个层面可以运用而在哪个层面是不能运用的呢?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认真研究,怎样才能把毛泽东的思想概念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技术呢?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相关程序、操作方法呢?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管理方法应该如何测量呢?所有这些都是规范管理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按照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考问,毛泽东的思想概念在企业管理层面运用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