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空调业存在“民企困境”? 最近有人抛出空调业存在“民企困境”的观点,认为空调业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业处于高度整合时期,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民营空调企业的发展窘境就尤为突现。 “民企困境”果真存在?那些带国有性质的空调企业就能一路顺风? 本报邀请了近年扶摇上升的“纯粹民企”志高空调、国企印记深厚的长虹空调相关负责人,以及企业之外的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本报记者 陈军君 嘉宾: 志高空调董事长兼总裁 李兴浩 长虹空调营销公司总经理 助理兼市场部部长 潘征军 浙江大学科技咨询中心专家 沈闻涧 中国经济时报:有人认为,一线品牌几乎全部是有着国资背景的,它们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在资金、研发、技术、产品、价格上对二三线的民营空调品牌全面打压,民营空调企业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志高有“不好过”的感觉吗?那么,换个角度说,长虹在空调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入行,是因为有“国资”撑腰?进入此行业后,你们体会到了相对于民企的优越性了吗? 李兴浩:在外部市场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单纯地讲“企业性质”,没有意义。要说空调企业发展遇到“困境”,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民企困境”。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是如何通过企业、行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上来。经过前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空调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到某个企业时,数据便最能说明一切。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华商务网》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2005冷冻年度,志高在海内、海外再次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累计完成350万套的全球销售目标,成功跨入行业一线品牌之列。志高非但没有遭遇“民企困境”,相反,迈进发展的黄金时代。 潘征军:长虹是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完全竞争的空调行业,长虹同样要面临其他企业面对的问题。如果要说优势,我想,应该体现在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在管理、研发、制造、采购、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多年积累沉淀。制造业是传统的。 中国经济时报:沈先生的观察呢? 沈闻涧:以经济体制来衡量和判断一个空调企业,实在不妥。我国空调业在发展之初就处于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国家政策对此没有重点投入和倾斜,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国企、民企,在空调市场竞争中,都面临过发展、壮大及转型的压力。区别只在于,了解市场、善于经营的企业,找到了差异化突围的途径,从而做大做强。志高与长虹的发展都是例子。志高从一个手工作坊成为行业强者,离不开企业家的领导,更不离开对市场洗牌契机的把握。而长虹空调去年的崛起,是经历10多年积累后的爆发,绝非偶然。
中国经济时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过分体现经营者的个人意图,战略性决策失误常常使公司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契机;资产不透明化压缩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股权、财权更迭频繁与过度集中,也无法使企业沿着既定战略目标步入健康的、规范的资本运营。这是持“民企困境”人士对民企的分析,志高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沈先生呢? 李兴浩:战略,就是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方式来经营企业。由于对企业经营规律认识不足而造成战略缺失,并不仅仅发生在民营企业身上。在认识到基本的企业经营规律后,没有体制上的约束,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势反而非常明显。对于民营企业资产不透明,我部分认同,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而且目前已得到相应改善。 沈闻涧:民营企业的一些陋习确实存在过,而且也导致了包括乐华、迎燕等一大批民营空调企业的出局。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据我了解,在近几年的市场重组和洗牌中,许多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不断完善和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营模式,并且主动导入国际领先的管理方法。一些适合空调的市场操作手段和管理方式,都是民营企业率先推出并实施的。同时,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上,他们也抛弃了低层次的价格恶战,转向以“高端、新品”为主的价值战。此外,在他们擅长的市场操作灵活性及针对性上有进一步提升。而长期以来约束民企发展的“融资手段少、借贷难”等问题,也有望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大大缓解。 相反,一些国企在操作过程中,长期以来的大企业病得不到根治,人员观念守旧落后,市场反应速度慢、操作缺乏灵活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