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爆CS经营革命的15种“新卖法”(一) 要就多给,不要一点别给-----新卖法1 司机小王真有点儿搞不懂,“老爷子”凌晨5点多就催他备车。还要亲自出马,专程赶往200多公里以外的青岛机场去接一个人。 “什么重要人物?”小王暗自嘀咕着。过去像这类送往接迎客人的活儿,从来都是他一人去办了。在他的记忆里,“老爷子”如此起个大早、亲临大驾还未曾有过。 凌晨6点整,汽车上路。From EMKT.com.cn 汽车急驰在辽阔的昌潍大平原上,小王偷偷从后视镜里窥视了一眼“老爷子”:哎!怎么这么兴奋?60多岁的人起那么早,可连点儿困意都没有。他在想什么呢? ●“老爷子”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位“老爷子”,是山东省一家民营国际健康集团的董事长。此时时刻,他人虽然坐在自己这辆舒适而豪华的棕色凌志轿车里,脑子却像过电影般地一幕幕回到过去那段辛酸创业的岁月之中…… 八十年代末,他以一个县医院内科医生的身份,怀揣一份专治呼吸道顽症的秘方,带着5个人在来到这座城市,办了个研究所。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是,医生出身的他只懂治病不会经营。 几年下来,他的研究所很快就陷入了“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困境,正万般无奈之际,他遇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即将从北京飞来的Yan先生…… ……From EMKT.com.cn “快到了吗?”“老爷子”突然问小王: “快了,快了,15分钟后到达青岛机场”。 ……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乘研究所那辆破面包车与Yan先生在北京初次见面时的情景。这时的Yan先生何许人也?一介江南才子。在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机关从事政策法规工作,又因其精采的调研报告受国务委员批示表彰,调入一家中央大报作新闻部记者。此间采写了大量经济类的财经报道,受到他的关注,使他萌生了赴京求助的念头。他原以为,记者都神通广大,会为他融资借贷解决些燃眉之急。可Yan先生听完了他的诉苦,说了句:“您这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呢”! 随后,送给他比钱更重要的“一策”:以治病换宣传,用低成本新闻报道启动需求市场。很快,又为他召开了30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并带亲友病人参加的“现场诊治会”。百闻不如一见,他手到病除的医术即刻引起了轰动,记者们敏锐地感到:这就是新闻!“诊治会”结束后他回到北京最廉价昏暗的地下室旅店还没住上几天,就收到研究所发来的火急电报催他火速赶回-----因为他那小小的路边门诊店的门,已被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号患者挤破了,药也卖疯了! 引发这一切的是Yan先生“那一策”----“诊治会”,它形成几十家中央媒体“地毯式轮番轰炸”的连续报道冲击波,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 ●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烦恼 “老爷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滚滚财源,搞得措手不及。真应了“钱,就像兔子进窝,你不要都不行”这句老话,光是向全国各地邮寄药品,有时一天竟收到汇款达30多万元…… 有了钱,“老爷子”开始财大气粗起来,先是送两个儿子去美国留学,又鸟枪换炮买了凌志、奥迪等豪华轿车,还操起了“大哥大”。 俗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就像大批患者慕名而来一样,“老爷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八竿子都打不到亲戚们,如同投奔水浒梁山似的也蜂拥而至。正好他也缺人,于是,“老爷子”又像梁山好汉排座次那样给这个封为门诊部主任,那个命为药房经理。总之,一点儿都不亏待他们。照理说,如此乡里乡亲的人多势众应该来一个“业务大发展”吧?恰恰相反,“老爷子”当初创业5个人时业务发展顺顺当当的,而现在增至30人时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了”,而且人际关系越发变得复杂起来,研究所内部竟然出现“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副所长太太为代表的亲戚们组成,另一方则是以他为代表的儿子们结盟。“太太派”主张趁着手中有钱赶紧投资房地产、保健品、电器,并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以少数服从多数的“逼宫”,使他不得不就范。结果钱东投西投、都像丢到水里似的连个响声都没听见。 他愤怒、他发火、他叹息:一切都是因为钱太多惹的祸! 这时Yan先生闻讯,打来一个电话。告之,你已经到了企业发展的“生死存亡时刻”!叫他赶快“清君侧”。具体办法是让他家族人员只能在关键的岗位,但不能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者给他们“另起炉灶”独立出去。“老爷子”放下电话就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多亏他当机立断,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总算平息了这场“内乱”。 随后,“老爷子”又一次赴北京找到Yan先生。当时Yan先生对他的企业以后发展战略方向定位的“第二策”:“您从事的不是一个医疗行业,而是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的健康产业。是产业,就应当以产业的目标与规模来运作。产业一旦形成,您的‘米’很快就会滚滚而下,赶快‘造碗’、‘造桶’,等着接‘米’吧!”于是,在掘出了“第一桶金”之后,他立刻拿出二千多万在全国率先建起规模最大、最专业的呼吸道专科医疗大厦,并采取联营的方式与全国上千家医院设立了联合门诊,又通过Yan先生的牵线将药品打入了东南亚市场。他的事业也随之以每年300%的速率递增。不到5年的时间,已“鸟枪换炮”发展成为围绕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拥有医院、药厂、疗养院、健身房、外贸部等18个分公司的国际集团,资产达几个亿。为此,至今他办公室里还挂着Yan先生当年送予的警言条幅:“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取乎下,得乎无。” 现在他急于见到Yan先生,想听听自己集团正准备迈向下一个台阶时“第三策”的高见! Yan先生徐徐从下飞机的人流中走出,他40多岁的样子,还是那样一脸微笑、风尘仆仆。“老爷子”连忙迎上前去抢下Yan先生手中的公文包。司机小王欲夺下来却被“老爷子”推开了。小王心里又犯嘀咕了:您也真是的,一个亿万富翁当着众人之面去为这么个人拎包,真让人搞不懂!不过,这位Yan先生似乎在哪见过,在哪呢? 很快,当汽车回到集团大厦后,“老爷子”特地把Yan先生带到贴着他与当初几位创业元老一起合影的照片栏时,小王顿时明白了---噢,真是高人不露相啊! “老爷子”把Yan先生安排在自己专科医疗大厦的外宾套房里,他们已经有4年未见了,有谈不完的话,又不知从何谈起。但彼此都知道眼下该谈什么。不过很多时候是:Yan先生说,“老爷子”听。 Yan先生拿出“老爷子”当年送给他的翡翠烟嘴,点燃了一只烟,微笑着说:“我刚才进这幢大楼时注意到,比起当年,管理更规范了,服务更标准了,但又更缺乏人性味了。”这是Yan先生的谈话特点,从小处落笔,然后又从大势着眼。 ●Yan先生在新加坡的一段神奇经历 “为什么这样说?还是从我刚考察完新加坡的感受说起。先说一件小事:我从新加坡樟树机场一下飞机,就住进了LFZ饭店。在拿护照到服务台办住宿手续时,忽然听到一声亲切的祝词:Yan先生,祝您生日快乐!我吃了一惊:服务台小姐她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噢,护照上有;再等我上6楼打开房门后,又大吃一惊:房间茶几上摆的果篮里垂挂着一个上书“祝中国北京来的Yan先生,生日快乐!”的绶带;这事还没完,等我去餐厅用餐刚坐下,再次让我惊呆了:由领班端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并簇拥着一群服务小姐唱着“祝你生日快乐”歌向我走来。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这只有家里人才会为你想的如此周到啊?不过,越往后住我越发感到LFZ饭店就是我的家!比如,我第一天住进时打开冰箱,在玲琅满目的各种饮料中挑出我最爱喝的苹果汁饮料,要洗澡时让客房部为我换了瓶在家爱用的花王洗发水,晚上睡觉时垫上双枕头。第二天就为我变了过来:冰箱里放满一种饮料-----苹果汁,洗发水不用说了-----花王,而且床上摆的不是双枕头-----是三个!我还一直纳闷: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生活习惯的呢?一直到我离开新加坡半个月,又从曼谷返回LFZ饭店时才解开了这个谜。记得我再次住进,打开房门,第一眼看到床上叠起三个枕头,进了卫生间先瞧见了花王洗发水,禁不住跑下楼问服务台小姐:你们怎么还记得我半个月前的生活嗜好?她说,这是我们的CS经营宗旨,顾客要的,可以打破常规多给;不要的,一点儿也不给。我们无时不刻地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此,我们的服务生会随时留心每位新顾客的生活嗜好,并记录在案,我们的电脑里已经储存了20多万个顾客的生活嗜好档案。其中有的客人很古怪,要求在卫生间里看电视,我们也把它搬了进去…… “老爷子”都听呆了,Yan先生生动而栩栩如生的描述,真有点儿过去常说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味道。 他追问了一句:“你刚才说的CS经营是什么意思?” ●把“顾客满意服务”当作一个大产业来做 Yan先生又点燃了一只烟,循着缕缕青烟娓娓道来:“这也是我此次专程赴新加坡考察的目的。CS经营,又称CS行销战略.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简称,中文"顾客满意"之意。它有别于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二十世纪90年代新兴的经营法。它诞生于买方市场,强调要从顾客需求出发,打破市场占有率推销模式,建立顾客占有率服务导向;要求企业对产品与服务持续进行 CSI(顾客满意指数)、CSM(顾客满意级度)测评及改良,进而以服务品质最优化,顾客满意度最高化,达到企业赢利率最大化。 而新加坡政府从1994年起,正式导入CS行销战略,在全球作为国家全面推行可谓首开先例。我也是慕名而去的,并耳闻目睹了这个“购物天堂”的优质服务。他们的经验有三:一是对服务人员做出极其严格的规定,点点滴滴都不放过;二是处处尊重旅客的隐私和人格;三是我刚才谈到在LFZ饭店的亲历,注意在“微”处显身手。就像其资政李光耀所说,我们照顾来宾越周到,为他们提供的服务越比邻国好,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我们与邻国竞争不靠价格,而靠优质服务取胜为主要经验…… “照你这么说,服务也是个大市场?”“老爷子”突然破题。 “对!Yan先生兴奋起来:“英雄所见略同!它不但是个大市场,还是一个大产业。而且在中国现在进入这个“顾客满意服务”产业正是时候。因为眼下我们的消费者还没有享受过什么真正的服务,就拿医疗行业来说,许多患者为“求医”不得不低三下四的忍受近似“虐待”式的服务;再何况企业界懂得或会做服务的并不多,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要的不给,不要的却拼命推给你,只卖药不提供服务的地步。整个服务产业尚处萌芽状态,所以谁先做,又做得好,谁就是标准。历来的规律是:新兴产业往往是先行者的天下。” 我再来介绍两则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小买卖”,从中不难看出CS不简单的经营哲学。 其一,北京有一个蔬菜集贸市场,开始只有一个当地人卖鲜鱼,他常常拿着个大喇叭喝着,生意尚可。后来又来了个南方人也卖鲜鱼,他只是默默地挂出木牌告示:“买鱼,帮您剖净洗清,另送做鱼的葱、姜、蒜”。结果南方人的鱼摊前每天顿时挤满了人,而那位当地人后来尽管模仿着喊出“帮洗另送佐料”,但还是冷冷清清。这中间是“谁先满足顾客的周到服务”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俩人的区别还在对待顾客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卖鱼,后者是帮顾客买鱼。 其二,重庆有一个叫珍珠的小姑娘待业后,找到一条冷清的小街租下个6平方米的公用电话亭子,准备做点“小本经营”,她起初她发现打电话的站着打不舒服,就搬来了一个靠背椅;又发现需要记录时,打电话者总是手忙脚乱,于是又在电话机旁放了个小纸盒,里面放好小方纸和圆珠笔。这样一来,尽管这条小街有好几个电话亭,但人们开始向她这里云集,她又新装了两部电话,后来她又发现有人等电话时问她有没有香烟、饮料,她立即进货;又发现遇到情人们打电话,女伴在旁边嘴里总是嚼个不停,她马上又进了些小食品,于是顾客上门越来越多,大多是回头客……半年后,珍珠的小小电话亭办成了零售店,她的成功得益于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而及时派生的各种服务。也充分说明了按照人的本性来顺其自然的提供服务,做起来既省劲又倍受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说看,国外医院有没有成功的例子?”“老爷子”问。 ●一家省略了“过剩”服务的疝气医院 “有哇,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有一家专治疝气的休岱斯医院。因为它专注一种病,只接受疝气病人,尤其是服务好,每年营业额以速度6%增长。它还从不做广告,也很少靠私人医生介绍病人,可它却能吸引全美与加拿大的病人,甚至还有远从欧洲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们是被满意的出院患者到处散播的好口碑所吸引纷至沓来。 由于它们专注于一种核心服务:即效果好并且花费少的疝气外科手术。使这家医院开刀作业的效率远超过一般医院。而且每个医生利用该院的特别方法,每年为数百万病人做过手术之后,技术已变得高度娴熟。他们很少使用全身麻醉,因为局部麻醉既安全又便宜,并适合于疝气手术。这样一来,开刀病人平均只要住院三天半,而大多数则要住院五到八天。结果该院的经营成本也降低了。 由于是集中服务,该院在只有89张病床的情况下,每年可以进7500次外科手术。并且医生的报酬低于私人诊所,护士要负责的病人比其他医院多出好几倍。同时,它们还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过剩”服务:疝气病人一般在手术后就可以走路,而且如果他们能起身走动,复原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医院就省去轮椅和推车的人,也不用装设大型电梯。相反地,它为病人提供铺着舒适地毯的走道、坡度较缓的楼梯,以及可以在上面漫步的漂亮草坪。就连电视机与浴室厕所都集中设在一个地方,以便鼓励病人多走路,使医院也节省了开支。为确保病人能得到第一流的住院感受,这家医院尤其重视病人之间的“患难之情”,并使他们在医院的各项服务中扮演相当的角色。它设法把背景与兴趣近似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房,还安排病人在吃饭和晚上活动时间相聚交谈。为了降低病人在等候服务时的无力感和挫折感,该院让病人自行填写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治疗阶段的各种表格。病人在手术之前,自己做好各种准备,他们靠走路来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自己爬楼梯,而不是靠医院人员搀扶。 病人自己服务自己,不单节省医院成本,还可降低他们在医院中的焦虑感,以增强自己控制日常生活的信心。其他医院的病人在康复后,大都会近不及待地想回家。可在休岱斯医院的病人在康复后,因对医院内部的一切感到非常满意,常会要求多待一天。他们之所以这样流连忘返,主要动机出于对该院的美妙体验:从办理住院手续时受到的亲切欢迎,到与其他病友的“患难之情”,以及医生与护士的医疗能力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怎么干!你说吧!”“老爷子”好像又找到了当年创业时的感觉,竟激动起来…… “先别急,休岱斯医院的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在服务细节上予以关注。而您的‘服务微处’在哪里呢?我认为,在对初诊病人的呵护上。要使他们至少有30分钟的时间与医生深谈,对较为严重的病例院长要亲自出马花1个小时,看X光片和病理报告。这样使才能病患者产生‘自己受到了最好照顾’的亲和感受。” Yan先生边说边打开手提箱,从里面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先从CS经营的人性化服务第一定律入手,叫‘要就多给,不要一点儿也别给’!” 简单的服务哲学之一: 抓多抓少大不一样! 一个小孩到商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售货员。因为别的售货员都是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把多了的糖一颗一颗拿走。但那个比较可爱的售货员,则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然后再一颗一颗往上加。虽然最后拿到的糖,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小孩就是喜欢后者。这个“卖糖学问”告诉我们同样的服务哲学:生活中同样的付出,仅仅因为方法不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