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价格在涨 商家渠道打压--2006,空调厂家心很冷 “今年空调市场竞争将更加厉害,我们厂家都感到非常痛苦!”3月22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的“苏宁电器2006华南空调峰会”上,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金泰政,面对与会的近20家空调企业及包括《赢·生活》在内的诸多华南媒体的面,毫不掩饰地道出自己的苦衷。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与会的国内空调厂家对金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今年国内空调市场集体面临的困境。”国内某知名空调厂家华南区总经理表示。 的确,即将来临的2006空调冷冻年度,必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感到“痛苦”的绝非仅仅LG空调一家。在当日的空调峰会上,包括海尔、美的、松下等10多家与会空调生产企业都不同程度毫不隐晦地表达了郁闷之情。 郁闷归郁闷,消除郁闷的唯一办法只有出招应对。空调初战已经打响,困局面前各空调巨头纷纷“亮剑”出招,期待在这场大战中求得一线生机。 ——编者按 金泰政的“痛苦”道出了空调企业面临的困境。的确,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价格提升、能源局势紧张等,已经成为今年空调厂家大喊“涨价”的关键词,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空调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30%,涨价之举似乎已成定局。在风云变幻的空调厂家面临生死大关之际,产品结构转型、价格调整、渠道合作等成为今年空调厂家不约而同的口号。 在产能与库存夹缝中的空调厂家们 烽火三月,号角已经吹响,新一年的空调冷冻年度旺季大战从华南拉开帷幕。《赢·生活》记者获悉,5年来空调品牌从400多家缩减到20多家,与之相悖的即是空调产能空前放大。从2000年以来空调行业经历的品牌急剧催生和迅速消亡的过程在今年难免再一次上演“尖锋时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统计数字显示,国内空调市场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连续两三年下降,今年市场需求总增长将由去年的8%下降至6%。产能和销量的不对称将直接导致规模和实力相对弱小的企业走向消亡。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空调厂家无一例外的扩大了产能,但是去年1000多万台空调库存至今难以消化,这些都加剧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一边是不断扩大的产能,一边是巨量的库存,双重压力下空调企业不堪重负,往年此起彼伏的价格战曾经让企业很受伤,这些都增加了空调市场的疲软状态。尽管厂家开始回归理性,可是在大战中被耗尽了精力的厂家们在今年被迫应战,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与企业遭遇的“内伤”之痛相比,外部竞争环境在今年显得越发严峻。上游原材料如钢铁、铜等的价格上涨,空调企业的生产成本被迫提升,成本的增加必然引发空调价格的随之 “水涨船高”。同时在终端销售渠道的挤压下,空调企业要想保证自己的利润,自然首先想到了“涨价”——不管用什么名义,这些都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压力,因此今年空调市场还未到销售旺季就开始响起一片“涨”声。厂家的涨价之声尽管“师出有名”,但显然消费者谁也不愿意把腰包里的钱拱手让人,涨与不涨之间的矛盾让空调企业越发感觉痛苦。去年实行的空调能效比标准等的逐步出台导致行业技术和成本准入标准的抬高,让2006年整个空调行业面临一个新的盘整期。 面对“涨”声,除了消费者不买账外,家电连锁巨头也趁机表示“尽量保证空调价格不上涨”,并表示将今年的促销重点放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上。据了解,国美与主流空调品牌首单现金采购就达到50亿元,强力启动的“贴息空调”策略,一举打破了行业流传已久的限量提价的设想。 苏宁电器顺势提出“实用、时尚、健康、节能”的“新四优”空调标准。细心的厂家发现,两年前苏宁倡导的“健康、节能、静音、时尚”标准此时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而各空调巨头今年的动作也纷纷暗合了“实用”的概念。同时,随着消费者观念的回归,以及市场环境的理性化,概念化策略已经给消费者引发听觉疲劳,“实用”成为今年空调厂家最冠冕堂皇的产品概念。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我国空调出口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库存与产能矛盾、人民币升值及欧盟WEEE、ROHS等贸易壁垒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空调企业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内销市场、改变海外策略等,就可以逆势而上。 在苏宁电器2006华南空调峰会上,苏宁提出的“新四优”标准以及空调厂家不约而同推出高端产品的动作,预示了空调市场产品趋势的新走向。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