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和圈子社会 几乎一夜之间,博客红遍网络。从最初的“后花园”式的博客到后来一群名人的集体登台亮相,博客正在从一股潜流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浮华的盛筵。 尽管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归功于web2.0的兴起,但是博客的社会性意义并非如此。博客的诞生,它本质上意味着个体的崛起,我们正在从一个以“组织”、“集体”为主的社会进入一个以“个人”、“圈子”为集成的社会。尽管传统媒体也兴冲冲地杀将进来,甚至还为自己的杂志和报纸开了博客。但这全然是对博客的误解,也是对博客的反动。就算是发行量巨大的八卦杂志或是财经报纸,他们那点可怜的点击量也最多只和普通的个人博客相当,更别说是“老徐”那大大超越1500万的点击了。洪晃在她的博客上拼命宣传她的杂志《乐》,但网友更愿意看的却是她自己找乐。 尽管掀起这股“新浪潮”的的确是“名人开博”,然而喧哗终归会过去,名人博客本身就是对博客草根化--它的实质是个人化--和圈子概念的反动,它的要义是吸引人们注意到博客这一新鲜事物,并非使名人博客化。 从文字诞生那天起,包括后来的造纸术、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乃至工业革命,通常只有极少数的社会活动和历史事件会被记录下来,究其原因,乃是成本作怪。在我们固定的格式概念中,只有那些优美精练的文字、重大的事件或是伟大的思想才可以付诸文字记录。文字向来是属于贵族和知识分子的,而同时也是这些精英阶级影响大众社会的重要武器。所以,我们所阅读到的历史--哪怕是野史--也很少是平民社会的历史,我们所学习到的,之前也很少有街头智慧,我们的文化从来是精英阶级赋予的,他们对意识形态和传播的霸权,正是通过对文字传播设置高昂的成本得以实现。 博客正是对这种精英社会的颠覆。通过网络,每一个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基于网络平台,事先并无阶层或者背景的屏障,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这种公平就是一种“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最终导致的将是多元化,社会将越来越显现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圈子的形态,也将越来越兼容并蓄。 然而我们又会有疑惑,“去中心化”它同时会导致作为每一个个体的零碎化,这仿佛又回到了旧时代,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是这种主张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在网络社会里,有一个重要事情业已发生,那就是我们联系的成本屏障已被打破,它使得一个重要的规律发生了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际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也许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事实上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而网络简直就是六度分割理论的天然载体,甚至我都怀疑它会缩短其间的距离。博客可以通过RSS和链接两种方式实现这种“弱链接”。而平民博客正是通过这种“六度空间”得以传播,不管你是名人还是平民,在经过六次链接之后,到达的人群基本应该是相差不多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即将进入一个“网络碑”的社会,它的本质和口碑是一样的,只是传播速度更快,成本几乎为零,并且传播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这正如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区别。 “网络碑”--不如我们叫这个新名词为“网碑”吧,这样听得更舒服些--正是对传播手段的一大挑战。它使得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可以在一夜之间红遍网络,不用举什么例子了吧?等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说不定又会有新的偶像诞生了,那些例子早就过时了。 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引爆这些流行的“点”究竟是什么。是那些大打性的擦边球的照片或者是贩卖前夫隐情的文章内容吗?显然,这只是一个博客传播的初级阶段的特征,究其本质,是和大众传播时代的八卦没有多大区别的,唯一的不同在于这些博客八卦的流行更为草根和街头化。 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态势显示出圈子化的趋势。在名人博客的浮华外表下,草根的博客在一个个地进行着相互的链接和相互的拜访,这种互动,逐渐地使得六度分隔理论发生作用,也是博客精神真正的所在。 我们传播一种思想,传播一种品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容易,同时也更难。容易的是如果我们能发现在这一个个圈子中的引爆点,它就很容易依照六度分隔理论被主动传播,但什么才是引爆点?怎么样才能在如此多元化的博客群中形成“网碑”?这完全是一门新鲜的学问,也显然比广告此类大众传播技术更难。“网碑”是互动的,它的影响力也更持久,这些都是以往的广告所不能做到的。 徐博客出了一本书,显示出了旧时代媒体对新世界依然存在的领导地位。但那根本不是博客的精神,名利场浮华表面下的暗流,才是蠢蠢欲动的新博客。六度空间迟早会发挥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博客的圈子社会。 欢迎与作者一起探讨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是: yulei@umg.com , raymondyue@12.com ,电话:13336013078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