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打造市场突破的利剑--也谈本土摩企的产品创新 “不断取得胜利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创新和推出创新成果。”管理学大师们常常这样告诫企业。而在所有创新中,产品创新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企业的利润、可持续发展来自于新产品。可怎样找到具有强大生命力、推广难度小、容易为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呢?怎样源源不断推出自己的创新产品呢?这种创新如何在本土摩托车行业得到实现呢?本土摩托车行业创新又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呢? 爆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本田与雅马哈公司之间的摩托车市场之争,被称为摩托车行业的第一恶战,又被称为“近代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一次竞争”。在这场历时两年的“经典之战”中,本田运用高明的产品创新策略击败了挑战者雅马哈。 雅马哈趁虚而入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摩托车市场基本上是四分天下,依次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其中,本田在日本本土上的占有率高达85%,稳居宝座。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增长明显减缓,为此本田决定开拓新的生产线——进军汽车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本田将公司里最好的设备、技术力量和优秀人才投入其中,从而使得摩托车部门出现空虚和停滞的状态。但本田万万没想到,此举竟导致了近代工业领域的一场“经典之战”。 就在本田致力于汽车生产,无暇顾及摩托车业务时,原来居摩托车行业老二的雅马哈公司,认为这是一个竞争世界第一的好机会,因此它积极拓展摩托车市场。在雅马哈的猛烈攻势下,本田公司节节败退。1970年本田的销售额以3:1领先于雅马哈,到1979年本田的摩托车销售额虽一直有增加,但雅马哈公司则将本田公司领先的程度从3:1降到了1.4:1。1981年,本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了40%,而雅马哈则由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35%左右,即把本田失去的全部份额据为己有了。 在胜利面前,雅马哈的决策者们认为自己的羽翼已丰,向本田发出了最后的挑战。1981年8月,雅马哈公司总经理日朝智子宣称:很快将建一座年产量100万台机车的新工厂,这个工厂建成后,将可以使雅马哈总产量提高到每年400万台,超过本田20万台,那时本田公司将让出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本田以产品创新取胜 面对雅马哈的挑战和攻势,本田怎能善罢甘休?1982年元月,当雅马哈公司挑战性的言论传到本田决策者的耳朵里时,他们迅速做出决策:在雅马哈新厂未建成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反击,打灭他们的嚣张气焰。一场被誉为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战役打响了。 本田采取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迅速使产品多样化的策略。在18个月内,本田凭借它的技术优势,推出81种新车型,淘汰了32种旧车型,共变更了产品目录中的品种113个。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新的形象。这样,本田摩托车的销售量直线上升。 为了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本田进一步增加品种,从1984年初到9月份,本田又更新39种旧型号,推出39个新品种。这样,本田在日本市场发售的摩托车品种共达110个。而雅马哈只有23个新品种,尤其在主导产品50CC级上,本田已有18个品种更新换代,而雅马哈却只有6种。为了避免破产,雅马哈开始拍卖资产。走投无路的雅马哈公司终于在1983年6月向本田举出白旗。它不仅没有实现争夺摩托车霸主的梦想,反而丢失了第二把交椅的位置。这场竞争使雅马哈公司伤痕累累,很久都无法恢复元气。 不可否认,雅马哈的失败与其战略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在其初战告捷后,一味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产品创新,最终被本田以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有力还击打败。 本田、雅马哈的“经典之战”告诉我们,产品创新有时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对于本土摩企而言,产品创新同样具有战略性意义。 2005年,中国生产摩托车一千八百万辆的年产量,继续保持自从1993年以来世界产量第一的位置;出口超过一千万辆量,同样也是世界第一。仅从这两项来看,中国摩托车大国的地位依然稳如磐石,但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数据可能就不会轻松了。 2005年,国内摩托车销售总额为342.6亿元,出口销售总额为458.3亿元,合计约为800亿元;同年,日本摩托车销售总额为1640亿元,而德国摩托车销售总额为1278亿元,美国则为924.7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美林公司2006年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 在销售总量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德国的2.8倍的情况下,我们的销售总额只有日本的一半、德国的四分之三,甚至都赶不上美国。销售总额如此,本土摩企单款产品的利润率就更不用提了。 和这些国家的摩托车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迎头赶上? 相对发达国家的同行,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品牌积累;品牌建设的策划、执行能力;渠道拓展创新能力;宣传与公关执行能力;产品技术更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及市场掌控能力,等等。也许有些本土摩企老板不愿意承认,但这是事实。本土摩企只有减少直至消除这些差距,我们才有可能和国外优秀的摩托车企业平起平坐。 当然,面对这种行业困局,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突围:品牌积累是需要长时间进行的,市场执行能力也是需要不断磨砺才能提高。目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学习本田,从产品创新入手寻找突破口。因为首先产品是直面消费者的,它能够为品牌积累做出最直接的贡献;其次,经过近二十年来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的产品品质并不比国外落后多少,我们所欠缺的是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创新方面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相对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加强。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创新该如何去实施呢?也许我们能够从宝洁产品创新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