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砚农:解读新公关
两年一次的业内盛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将于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两年里,中国公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新趋势,如何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增长,什么话题将成为此次会议的热门话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公共关系专家郑砚农先生。 突破与创新 —盛世下的前瞻思考 : 2005年,内地公关专业市场年营业总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度增长了33%,国内公关行业一片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将举行的国内公共关系行业最高层次的会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将“突破与创新”作为会议的主旨,这是否意味着公共关系行业在繁荣之下还有隐忧? 郑砚农:作为公关界两年一次的盛会,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这次大会为什么提出“突破与创新”的主题?就是因为中国公关业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障碍,我们需要突破理念上的瓶颈、教育和人才方面的瓶颈,还要突破公共关系领域与一些其它相关领域之间协调的瓶颈,比如公关行业和媒体之间如何协调,共同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所谓“破中有立”,即突破之中还有创新。比如,信息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媒体环境,公共关系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我们急需开展这方面的总结和研究。 另外,有“公关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公共关系大会也将于2008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可以视为2008世界公共关系大会的一次预演。通过这次预演,我们可以把握公共关系在全球发展中的脉络,探讨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发展趋势,交流公共关系最新理论与实务成果,促进国际合作与本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 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兼职教授,你对中国公关界人才匮乏的问题有哪些切身的体会? 郑砚农:我在不久前看到的一个调查称,媒体行业前五位欠缺的人才,其中之一就是公共关系人才。在和公关公司、企业的交流中也能看到,真正懂得公共关系理论和操作的人才可谓奇缺。 但另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关系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中国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公共关系这门学科。另外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正式设立了公共关系的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0万人接受了公共关系职业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每年有大批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毕业;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在大喊公共关系岗位人才奇缺。 为此我们去调研了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公共关系教育的情况,感觉到内地的公关教育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英国,公共关系教育很多课程的老师都是从企业或政府机构请来的有专门公共关系经验的管理人员,讲课的方式以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为主。曾经有一个英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毕业后到公关公司工作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会做的事,因为他在学校期间就进行了大量的公共关系实践的工作。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偏重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的机会,从学校毕业出来以后,仍然是对公关实务感到陌生,企业等用人单位还要再进行培训。不少用人单位,比如公关公司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而且他们不愿意付出代价培训新人,就索性以缺乏经验为由将大学生拒之门外。这样就出现了公关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关系业要想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有专业化的人才。目前虽然不能说我们的公共关系教育与实际完全脱节,但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