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平板品牌如何迎战理性消费时代 如果将2005年定义成平板元年的话,那么2005年也应该是中国消费者对平板的感性消费年,因为在这个年度里,中国消费者首次体验到了平板电视消费浪潮的扑面而来的震撼,和因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而带来的消费行为倾向于“炫耀性”和“品牌崇拜性”消费状态。 中国平板市场在经历了整整一年平板行业内的概念战、价格战、促销战等混战后,随着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面板成本价格的一度降低,以及几个洋品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平板彩电的产品角色和品牌角色在消费者生活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06年五一黄金周,平板市场众多中外品牌纷纷推出以新技术做支撑的新品进行市场角力。从消费者调研来看,中国消费者相比前两年,对平板电视的选择已经成熟了很多,他们告别了对洋品牌技术的盲目崇拜和对本土品牌的不信任,在一片杂乱的声音中,有了理智的思考和决策,中国消费者进入平板理性消费时代。 那么,占据中国平板市场60%并在逐渐减少市场份额的中国本土品牌如何迎接以上消费形态的转变呢?如何延续CRT时代,以绝对优势战胜洋品牌呢? 通过洞察平板行业内的几个现象点,来明晰中国平板品牌传播战略决策的优劣: 1、中国本土品牌勇于争创新的彩电细分品类; 现象:中国的几大平板品牌在经历了去年的混战后,发现只讲微不足道的小功能点、造型设计等,无法实现差异化传播,无法形成最具价值的品牌资产,于是纷纷寻找自己的传播战略性定位,结果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平板品类的细分。例如:创维这个五一借助推出可录功能和蓝波功能的新品,顺理成章地从“新健康电视”升级为“健康液晶专家”;TCL王牌借助炫舞B68上市,建立“动态电视”的品类;康佳采用了是国家标准高清720线双倍的清晰显像1920×1080的物理分辨率而提出“双倍高清”平板;长虹采用“量子芯”的高速处理,而建立“量子电视”的类别区隔;海尔的“流媒体彩电”;夏新的“双核心电视”…… 问题:技术点支撑新的细分品类的力度不够,新的品类只成为传播的噱头和消费者感知品牌技术区隔的一个代名词。 解决:未来电视的发展是朝向家庭终端显示、家庭娱乐的方向发展,接口的融合、与其他数码产品的连接、个性化的娱乐设置是三个具体体现。当消费者发现本土品牌具备相同的技术参数,但一个鼓吹“动态电视”,一个推广“量子电视”的时候,也是理性的消费者开始否定这场头脑概念争夺战的时候。中国平板品牌最理智的做法是:细分品类仅仅形成各自占据的传播概念的区隔,其实,新的细分品类其实尚未形成!不要认为标榜的“专家”和“品类”已经构成消费者品牌购买排序的理由。中国平板品牌一方面应该继续寻找支撑有价值的品类诉求方向;另一方面,在未找到有价值的细分方向时,继续加强寻找有力支撑品类产生的“证据”,比如:研发出新的健康科技、新的动态科技等来支撑各自的阵营。 2、平板不再奢侈——而引发的传播变调; 现象:占据平板电视成本70%~80%的面板是平板电视造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几年前,由于面板价格高,再加上液晶电视是个新生产品,高昂的价格使平板消费成为极少数社会精英的炫耀性的奢侈性消费。那个时候,洋品牌中的SONY、SHARP(夏普)、TOSHIBA(东芝),甚至连韩国的SAMSUNG(三星)和LG都在标榜平板的奢侈性地位,是值得向往的感性经典影音杰作。但,从2005年开始,平板电视因为面板供应商的一度价格下调,使得平板电视的市场价格开始走低,最高幅度达到了50%的降低!当37英寸跌进万元以内,也预示着中国平板消费已经不再奢侈。洋品牌去年10月份之前还一直坚挺价格这道最后的堡垒,随着SONY的“博大晶深”的推广运动的开始,众多洋品牌破天荒地采用了“降价”做为推广传播的形式直接迎战中国本土品牌和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 问题:本土品牌和洋品牌的价格差距逐渐拉近,同等尺寸功能相近的型号差价,从原来的50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00左右,有资深品牌战略专家断言——“低廉的价格”是中国本土家电品牌(当然包括平板品牌)最核心的战略区隔,当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时候,中国平板品牌出路又在何方呢? 解决:其实以上这个段落包含了两个问题:1、洋品牌的传播根据中国平板消费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中国本土平板品牌如何应对;2、中国本土平板品牌的价格优势将失去,中国本土平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其实,洋品牌的传播变调,起到对我们在传播中诉求方向和调性的典范作用。一贯以引领家电现代生活形态的日系品牌也放弃对生活形态的诉求,转而是对技术点、研发实力、外观造型以及面板供应基地等理性点的宣传,但恰巧中国本土品牌在以上几个硬性的诉求方面,也缺乏竞争实力。中国本土品牌想继续保持在CRT时代的雄姿,应着力扩大在平板研发领域的科技地位(辅助功能点、提升电路、面板生产,乃至芯片),加大投入;生产企业要加快国际化进程,以OEM、境外设厂、联合开发、强强联合等形式,以实力拥有行业内技术发言权;工业造型尽可能选用国际大师之笔,拉近与洋品牌在设计方面的竞争差距。通过完成以上突破,整个行业会像台湾笔记本品牌一样和日系、韩系品牌缩小国际竞争差距。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