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营销管理 > 解决厂商冲突:厂商价值一体化

解决厂商冲突:厂商价值一体化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6-07-20, 作者: 和君营销, 访问人数: 2826


  现在厂商之间产生的冲突是产业发展和渠道变革的必然结果。现阶段要避免冲突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一定要进行厂商价值一体化调整和改造。

  宝洁在山东市场“剁”掉一部分经销商,表面上是一个策略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市场的战略布局问题,宝洁不惜以销量下滑40%的代价也要调整经销商。现在我们在给美的当顾问,也是不惜代价要把经销商换过来——厂商价值一体化。我们和宝洁的做法是一样的,只是一个在家电行业,一个在快消品行业。  

  厂商冲突的类型特征

  厂商冲突有很多类型,这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对渠道和区域市场主导权、话语权的争夺(争夺长期的经营优势)。

  这是最根本的冲突,是战略上和生存模式的冲突。表现为厂家缩小经销商的区域,削弱其职能。这类冲突又可分为两大类:终端型市场的冲突和二三级市场的冲突。

  在终端型市场上(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由于终端的扁平化、连锁化、集约化越来越强,导至厂家和终端要直接对接、对话,而对传统经销商来说,这就剥夺了KA卖场与经销商对话的权利。因为资源都集中在厂家手上,经销商没有资源,也就导致传统经销商被旁置:退化成为物流配送商,但是对厂家的产品怎么卖、卖什么品类、如何定价等,经销商没有说话的权力。很多经销商在终端型市场上开始退了,但是也有些经销商不理解,不忍心退出这一块市场,所以就跟厂家进行博弈、纠缠。

  另外,随着各种行业市场的成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现在很多行业的销售增量并非来自于一二级市场,而是来自于二三级市场甚至三四级市场,比如电磁炉、电风扇、电饭煲等。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在二三级市场要精耕细作,而不是以前的跑马圈地。当厂家把目光转移到二三级市场时,对经销商的要求就更高了:经销商要配合厂家,如果经销商不能再扎下去精耕细作的话,就缩小其区域或者更换经销商,从而引发冲突。

  第二种:短期的经营利益冲突。

  这是策略层面和合作模式的冲突。经销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采取一些非正当手段销售:降价、窜货、乱价等等,这种短期利益和厂家的长期利益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还有就是厂家的多渠道策略引发的冲突,一个区域本来是经销商一个人负责销售的,结果KA卖场一打价格战使得经销商利益受损,而厂家又不来管理,或者管了又不公正(经销商认为:厂家对KA卖场没有谈判力,对我有谈判力,所以就挤压我)。

  第三种:日常管理上的冲突。

  这是操作层面的冲突,多由厂家的管理措施不到位引起。比如,厂家法律政策模糊不清,要给经销商压货,要先款后货,到了结算的时候东扯西扯,厂家的业务员素质不高,编故事坑蒙拐骗经销商等等;而经销商要么暴仓要么断货,经销商对厂家的做法不理解、逆反。  

  厂商冲突的深层原因

  第一,战略层面的厂商冲突是中国渠道变革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实际上是产业链下游之间重新回到产业链定位和产业利润区转移的问题。在产业链的利润区方面,以前是从厂家挪到渠道环节,现在挪到终端环节了。随着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和利润分布的调整,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话语权、领导权和利润都要重新配置、调整。

  这种话语权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零售终端的崛起和厂家品牌资源的集中。这就导致传统经销商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被削弱,产业链的上下游结构发生变化。上游品牌越来越集中,于是厂家对经销商的要求更高——对二三级市场的覆盖、对区域市场的搅动、对终端的维护和服务、及时的配送等等。而经销商的职能、发育没跟上,导致“厂大欺商”,先款后货、配货、渠道铺货率等等,如果做不到就要“剁”掉;下游的零售商也已经连锁化、集中化了,有了谈判力——店大欺商。单单中间的渠道是离散的、软的,缺乏谈判力,传统经销商在流通过程中没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两头受压。在此大的产业背景下,使得核心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终端上,二三级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品牌商上,经销商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任何人都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它要挣扎,一挣扎就产生冲突了。

  为什么这种冲突以前不出现将来不出现,而只现在出现呢?三五年以后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到那时渠道理顺了,你看国外的渠道冲突就很少。从深层次上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业态变化和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阵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理智的经销商应该看到,环境变了、时间变了、地点变了,要赶快转型,你再不转型就要被时代和潮流抛弃了。

  第二,策略层面和合作模式上的冲突是厂商之间没有达成战略共识。

  合作模式上的利益返点、厂商责权利、区域保护、多渠道冲突等问题,本质上是战略层面的因素导致的,表象原因就是厂家要提高对经销商的要求,要对渠道战略和渠道模式做一些调整,但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在这个渠道调整过程中没有达成战略上的共识:不是厂家要经销商这么做,而是市场要求这么做。现在有些经销商认为是厂家在逼迫经销商、淘汰经销商、玩弄经销商,实际上是市场竞争要淘汰经销商,因为有的经销商跟不上竞争的步伐。很少有经销商这样去理解、认识,这是厂商之间沟通方面的问题。厂商没有形成战略共识,主要的问题有两方面:

  第一,厂家没有把这种战略的变化、行业的变化有效地灌输给经销商,厂家没有去教育、培训好经销商;经销商也要审时度势,需要转型,不能墨守成规。由于沟通不畅,厂商没有形成一条产业链条,使得厂商之间产生博弈关系。实际上应该是厂家和商家联合起来去跟终端和竞争对手博弈,现在却是厂商内部产生了博弈。

  第二,由于厂商之间理念上沟通不畅,导致双方无法理解各自的做法,无法配合:厂家要精耕细作,要走量,要多渠道覆盖,覆盖不了就要让别人插进来覆盖;商家则希望跑马圈地,求利不求量、独家经营卖高价。厂家要压缩经销商或采用多渠道策略,没有和经销商达成共识:经销商应该量力而行,跑马圈地还不如‘做透一块’,跑马圈地可能没有赢利模式,‘做透一块’反而有钱挣。有的时候缩小经销商的区域范围可能对经销商来说是很好的战略选择,但是有些经销商没有认识到转变为精耕细作是他必然的选择,反而认为是厂家要他们这样做。因此在策略协同、配置协同等方面产生了冲突。

  多渠道冲突方面厂家有很大的责任,厂家在处理多渠道冲突的时候方法过于简单,处理的技巧和预见性比较差,精细化管理和技巧不够。一种产品一种价格体系,面对不同类型的终端——有些终端是冲量、薄利多销的,有些渠道是高服务高定价的,你该如何满足不同渠道的需要呢?如何考虑区域的差异性而简单化处理?在渠道冲突中有些弱势人群受到冲击,厂家在安慰这些弱势人群的时候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提高、转型,导致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厂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没有掌握很好的技巧,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没有根据不同经销商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特点而进行差异化管理,而采用“一刀切”策略导致厂商冲突。

  第三,执行层面上的冲突主要原因是厂家的管理不足和经销商能力对接不上。

  首先,很多厂家的要求过高,没有考虑到可行性和现实中经销商的支撑性。普遍的厂家都要求经销商有“进销存系统”,要帮助厂家搜集一些信息,而我们的经销商既没有受到培训也没有工具,或者工具太复杂,有些经销商小学文化,对这些东西做不来,不是他们不愿意做,厂家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就会产生冲突。

  其次,厂家在对业务员的管理过程中,没有要求业务员像客户顾问那样去帮助、指导经销商,更多的是利用和嫁接经销商的资源:业务员编很多故事给经销商压货,压完后就不管经销商了,按道理业务员要帮助经销商动销,要让经销商挣到钱。这是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其实,业务员也认识到这样不行,但是厂家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行——这是厂家的问题。在厂家没有很好的激励导向、业务员的素质和心态比较差、经销商经不住短期利益的引诱的情况下,冲突产生了。

  归结结底是厂家通过短期激励措施来刺激经销商,经销商不够理性,还有业务员的推波助澜,搞短期行为。厂家只是一味地利用经销商资源,搜刮市场的潜力,而没有去培育渠道资源培育市场的潜力。

  所以,厂家的规定和政策的颁布要结合经销商的现实,做相对应的宣导和培训,然后再来与经销商对接。厂家对经销商的激励方面要有短期激励也要有长期激励,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既要有激励也要有服务,既要给他压力又要帮助他销货,找到出路。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厂商双赢,一个虚幻的梦想 (2006-08-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韩军)
*家电渠道:厂商在冲突中求变革 (2004-07-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田显存)
*渠道冲突的基本类型 (2004-03-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朱玉童)
*渠道政策制定的忠告 (2003-11-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乔学剑)
*通路创新:企业竞争的新课题 (2001-02-28, 《销售与市场》2001年第二期,作者:林三卓)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