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中国服装商业历程及发展战略启思

中国服装商业历程及发展战略启思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6-07-25, 作者: 李晓平崔涛, 访问人数: 2715


  回溯中国IT业的发展史,基本可以透视中国服装商业发展的路径。

  中国IT业的发展是从铺网线开始的,在那个“想网”的年代,人们翘首企盼“网络”能早一天铺到自己的家门口。令人惊异的是,不出几年,网线真的铺到了身边,问题不再是有没有,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了,只要你愿意,买台电脑,连上线就可以直通信息高速公路。

  后来,人们发现,只连上网,如果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等同于没有,于是应需产生了搜狐、网易等一大批“门户”网站,引发了最早的一批网络淘金潮。

  随着门户网站的巨增,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网上的信息已经从一条条小溪汇聚成茫茫大海。人们上网开始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优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成了头等大事,于是近年GOOGLE、百度等专业“搜索”网站开始展露头角。人们上网的习惯随之发生巨变,不再是从搜狐开始浏览,而是通过搜索网站进行“主题搜索”。

  中国服装商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也经历了从“网络”拓展,到“终端”推广,再到“主题”经营这样三个阶段。

  一、二十年中国服装业的历程

  综览中国服装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简单点,可以用十二字来概括:“有没有、好不好、值不值、愿不愿”。

  在“有没有”时期,服装产品极度短缺,消费者对服装的款式没有特别的要求。流通渠道单一,主要是摊档式的小商品市场及农贸市场,服装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产品,拿到市场上就不愁销。

  市场上服装产品的不断增多,极大满足了市场需求,企业间的竞争开始进入“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好不好”成了制胜市场的关键要素。这一时期,批发市场成为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枢纽,其标志是“广州白马”和“武汉汉正街”。

  后来,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质量、功能等因素,开始关注服装的款式、花色等价值体验,“值不值”成为关注的焦点,服装企业间的竞争重心转向“商业价值竞争”,众多服装企业开始自建终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以“雅戈尔、金利来”等为标志的专卖店的兴起。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扩大,这部分高消费群体更多追求的是服装的附加值,希望能在精神、情趣、品位上获得满足,“愿不愿”成为抓住这些人的关键。服装企业间的竞争向金字塔的顶端位移,进入“文化价值竞争”层面。这个时期的标志是“上海外滩三号”,许多世界级奢侈名牌荟萃于此,如:迪奥、阿玛尼、古奇等。  

  1、中国大市场与市场多元化 

  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地大物博”。对于许多没有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却是噩梦开始的地方。

  从北京,到杭州,到南京,到武汉,到西安,到兰州,到银川,最后到西宁,这八个省会城市基本代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八个不同的市场层次。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状况,跨国公司制胜全球的“品牌模型”、“赢利模式”和“营销策略”根本无法快速复制。

  难怪中国服装市场的主流还是本土品牌,许多国际名牌遭遇的实况是“李鬼”逼得“李逵”无处立足。

  如果将中国大市场模型化,那么,从横向来看,根据城市的经济水平、需求层次、成熟程度等要素可以简化为四大板块: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二是以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三是以兰州代表的二、三线城市;四是以西宁为代表的四线城市。

  从纵向来看,根据气候、人文、饮食、环境等要素也可以划分成四个板块:一是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寒冷城市;二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部干旱城市;三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四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湿热城市。

  华夏子孙另一个可以傲世的地方是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消费习惯、需求状况大不相同。

  在中国,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各年龄段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一些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青年人的比重较大,而一些象四川等相对人口众多,还较贫穷的地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流动性很大,各年龄段的比重变动很大。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人口构成的复杂性。

  如果从人均收入上来结构中国市场,那就更加复杂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处于边缘地带,隐性收入的比重较大。

  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巨大,三倍、五倍不稀奇,有些城市甚至相差十几倍。  

  2、中国服装产品与经营的一体化

  “中国是服装大国,却不是服装强国”已成各界共识。“大”的意思实指中国只不过是个“服装制造大国”罢了,这也点透了中国服装行业深层次的结构缺陷。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九成以上的服装企业都是产品、经营一体化的推动式经营,一味地追求销量,势必会造成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库存增加的恶性循环。

  许多服装企业的发家史也极其类似,利用国家、当地政府提供的好政策,抓住机会快速发展,这从国内服装产业的区域板块分布上可见一斑,譬如,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派服装、以杭州为中心的杭派服装,还有以深圳为中心的深派服装。

  在销售手法上,多数服装企业都是采取“大流通”模式,一批、二批、三批,层层加价,节节压货,批来批去,许多产品并没有转到消费者的手里,而是滞留在各级流通环节,这种迟缓的产品消化能力,导致厂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麻木迟钝,日积月累必然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深层次的恶性价格竞争。

  在经营思路上,因为长期注重产品,形成了产品思维惯性,一旦现有产品销不动了,就开始研发新材料、新款式、新花色,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线越拉越长,其直接后果就是新产品很快过时淘汰,旧货库存压力加大,促销力度随之加大,反映到市场层面又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的价格战。  

  3、简单竞争、快速成长与忽然同质化竞争的命运

  国内众多服装企业起家的秘诀一般都是通过“重产品”、“大批量”、“大流通”、“低价格”等“简单竞争”方式来实现“快速成长”的。这为它们制造了一种假象,好像只要坚持按照过去的成功模式坚持到底就能更快速地扩张。

  问题是市场从来就不是静态的,过去成功的模式恰恰可能成为今日失败的肇因。当许多服装企业“忽然遭遇同质化竞争”,通路突然封堵,库存骤然上升,没有实力的企业只有破产一途,实力强的也只能减产,被动应对。

  注重产品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以为产品好就会销得好的固有思维模式。其实,不是产品好销,而是好的经销商、好的通路才能使产品好销。

  大批量也没有问题,问题是全然不顾市场需求、饱和度,盲目铺货。其实,当市场达到饱和极限的时候,再好的产品也会沦为滞销品。

  大流通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当大家都去挤同一条独木桥的时候,总有人要掉下去,自问一下,有那个实力和承受力吗?

  低价格更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还能赢利吗?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篇)
*服装专卖,繁荣表象下的危机 (2004-04-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艾浪滔)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