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的代理商前途依然光明 短短不足十年时间里,国美、苏宁、永乐、五星、大中等家电连锁“大鳄”已经抢占了一、二级市场近“半壁江山”,并且发展的“触角”已经伸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三级市场,再加上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外资连锁企业开始逐步“试水”家电零售,使得传统家电代理商们的“领地”逐渐被压缩。一时间,传统家电代理商只有开发“杂牌丛生”、“市场逐步升温”的三、四级市场才是唯一生路的“论调”甚嚣尘上。 一、家电连锁“大鳄”们的“软肋” 2004年3月国美在全国卖场清理格力空调;2005年7月国美在河南郑州几家连锁店将“海尔”促销人员被清除出场,郑州海尔工贸随即以断货予以反击;随即又爆出三星“扬言”要退出国美、TCL与国美“对峙”的新闻等等,都折射出家电连锁“大鳄”们的霸气,但是,这些家电连锁“大鳄”们还不是“会跳舞的大象”,他们的“软肋”也很明显。 1、“霸道条款”使其与厂家关系交恶,促使厂家加大对传统代理商的支持,以分散经营风险,同时,填补市场空白。 除了新店开业费、新品进店费、营业场所支持费、节日促消费以及延期结算等,最让厂家不能接受的就是“负毛利”规则——“厂家应保证商家在当地市场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商家的毛利率不低于百分之几(账面毛利率=实际零售价—供货价/实际零售价)。如果因为降价导致商家没有达到规定毛利率,厂家必须负责补偿。”这些“霸道条款”厂家是“爱恨交加”,“爱”的是行业“门槛”高了,“恨”的是自己不赚钱,而且随着家电连锁的“步步紧逼”,逐渐是恨多爱少。因此,出于规避风险、提高获利能力等考虑,家电厂商都倾向于明里、暗里支持传统代理商。格力拒不打破“销售股份公司”体系就是明证。 2、“要市场不计成本,要销售不要利润”畸形的、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得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来越大。 家电连锁基本上就是以价格“绑架”消费者进行市场“圈地”。价格资源主要来自规模采购、定制包销以及索要“苛捐杂费”,来自连锁规模降低的经营成本少之又少,再加上国美、苏宁等纷纷“试水”房地产等,使得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条逐渐紧张,这一点从连锁企业延期结算的比重逐渐增多就可以看出。 曾经的美国零售连锁巨头——凯马特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市场不要成本,要销售不计利润”畸形的、粗放的发展模式。中国有些家电连锁企业好像也在走向这条“不归路”。 3、中国市场的巨大差异、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使得家电连锁的规模优势在很多地区无法体现。 当年,沃尔玛就是从乡镇起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比起美国,中国市场的差异更大,具体体现在交通、消费能力、购买习惯等方面,另外,物流、政府管制等诸多方面不规范的、非市场的因素太多,这些不是家电连锁规模优势所能克服的。一些北方、西部等二级市场至今没有家电连锁涉足,就说明了这一点。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