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尔:直销还能走多远? 一家企业仅仅靠一种不变的营销模式来赢得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里简直是不可能的。 遭遇利润寒冬 近年来,随着全球PC市场白热化竞争日益加剧,戴尔的生存空间正不断受到挤压。根据IDC统计:今年一季度,戴尔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下跌至18.1%,首度出现下滑。另外,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增长12.9%,而戴尔仅增加10.2%,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首次低于产业的平均增速。 在业绩下滑之下,戴尔的股价已由去年七八月份的40美元左右,下跌到近日的25美元左右,降幅达37.5%。与此同时,戴尔面临着巨大的赢利压力。根据财报:今年第一财季戴尔盈利为7.62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9.34亿美元的盈利下降了18%。戴尔还表示:二季度的业绩将和一季度持平。 事实上,戴尔遭遇这一利润寒冬事出有因。在欧洲,戴尔流失的市场份额被采用传统销售模式的台湾宏基夺去了;在北美,新联想不断扩张,戴尔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亚洲市场,新联想更是以10.9%的占有率位居市场第一,戴尔仅名列第三,并且面临东芝、索尼、明基等品牌的挤压,形势十分微妙。戴尔的抵抗显然很是吃力。 据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计:受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推动,到2010年时,全球的PC出货量将增至13亿台。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戴尔当然不会错过。但在大军挥进时,戴尔却遭到了本土厂商的激烈抵抗,举步维艰,频频失手。 对此,Forrester的分析师西蒙·雅特斯研究指出:由于文化传统和技术发展上的差异,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对直销怀有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他们习惯于从零售店或系统集成商那里购买PC。在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网上订购,在这些地区似乎还很少有人问津。 困境下的直销模式 回顾戴尔的发家史,直销模式可谓其首席功臣。戴尔的直销理念很简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电脑并直接发货。这使戴尔能够最有效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做出回应。直销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商,更为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戴尔认为:这种“零库存”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商业模式,使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PC厂商。在此理念指引下,戴尔的发展如日中天。 尤其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戴尔开始进行网上直销,通过戴尔的网址,客户可以了解报价、比较产品、开展订购、获得技术支持。互联网与戴尔的直销模式配合得天衣无缝:戴尔直接从用户手中收取订单,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要求组装计算机。这种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加强了反馈功能,戴尔可以生产客户需要的任何产品,而不会造成积压。用戴尔的话说就是:“其他公司在接到订单之前己经完成产品的制造,所以他们必须猜测顾客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但在他们埋头苦想的同时,我们早有了答案,因为我们的顾客在我们组装产品之前,就明白表达了需求。” 戴尔直销的独到之处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甲骨文公司总裁埃里森曾赞叹道:“如果你想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你就必须和戴尔竞争,可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直销同样也是戴尔的利器。戴尔在中国市场的杀伤力除了其品牌效应以外,就是由其采用的直销模式所支持的全线产品低价策略。在PC行业,产品更新快,技术含量高,CPU、内存等零部件随时受降价压力,厂商对零件进货的时间、数量要求会高到以天甚至小时为计算单位,而直销模式摒弃了中间渠道,按照客户需求制造电脑,“以信息代替库存”,大大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成本。 然而,直销模式并不难模仿。惠普、联想和宏基等竞争对手通过对戴尔直销模式的模仿,采取更灵活的销售方式,已经将供应链缩短至两周,从而使得戴尔在库存方面的优势遭到削弱。此外,用户希望亲临零售店体验产品的要求,也凸显了直销模式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虽然从理论上讲,直销可以大大降低搜集顾客需求信息、分析市场变化趋势的费用,但根据顾客需求进行个性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是以成本的上升为代价的,它必须在配送与增值服务等环节消化这一代价。 虽然网络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形看,进行网络直销会受到种种限制:首先,要在技术上进行大量投人,还必须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增加网站的客流量,挖空心思使消费者从浩如烟海的网站与网上信息中识别自己的信息,这样戴尔就不得不在传统媒体上花大笔资金来宣传自己,使得网站的维护费用高得惊人。其次,戴尔的网上订购、先行付款的直销方式还未为多数中国人接受。中国现有网民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并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且多是追求时尚、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对网上购物虽然有一定兴趣,但多是尝试猎奇心理,购买重复程度低。 在中国,用户多是拨打戴尔的800服务电话。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候,用户是通过电话交流,将自己电脑存在的问题描述给戴尔:只有电话确认无法解决时,才会有人登门,但如若涉及质量问题,维修都要收费的。对此消费者意见不小。 除此以外,虽然戴尔表示十分看好中国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发展,但其直销模式无疑给配送出了个难题,服务网络的覆盖则是另一个难题。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